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清朝的皇位继承问题变得复杂难测。
当时,皇太子的长子豪格已经三四十岁,并且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豪格并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囚禁至死。而继位的,却是年仅六岁的福临。
那么,为什么最有希望的豪格最终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而福临又是如何成为新皇的呢?
豪格第一次失去继承权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的性格和能力。爱新觉罗·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生于公元1609年。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不仅具备强大的军事能力,同时也有非常出色的政治智慧。正是因为这些优点,皇太极才得以在父亲的宠爱不多的情况下成功继承了皇位。
然而,作为长子,豪格似乎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政治手腕。他虽然在军事方面表现突出,但却从未学会如何处理政治事务。豪格的唯一优势在于他无畏于战场,屡次征战获得显赫的战功。由于军事上的表现优异,且皇太极并未找到其他合适的继承人,豪格很早便被封为和硕肃亲王。为了显示对豪格的重视,皇太极还将正蓝旗交给他独自管理。
从表面上看,只要豪格不犯大错,他似乎就是下一任的皇帝。然而,豪格在政治上的短板很快暴露。当时,皇太极准备改革清朝的政制,计划逐步削弱八旗的权力,建立起以中央六部为核心的政治体系。为了避免引起过多的政治波动,皇太极决定先由八旗人士主管六部,再找机会将八旗的影响力逐步清除。
没想到,豪格竟然与他的堂兄一同反对父亲的改革政策,公开表达对新制度的不满。这让皇太极十分愤怒,因为作为皇帝的长子,豪格不仅没有支持父亲的决策,反而与外人联合给父亲添麻烦。这样的行为令皇太极对豪格的政治判断力产生了严重怀疑,并决定削弱豪格的权力。最终,皇太极将豪格的爵位降为多罗贝勒,收回了豪格在户部的职位。
豪格与皇位的关系一度完全断裂,然而,皇太极的突然去世为豪格带来了重新争夺皇位的机会。
1643年,皇太极突然病逝,享年52岁。这一消息令整个清朝震惊。其一,皇太极去世过于突然,而且年纪尚轻,令许多人感到难以接受。其二,皇太极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给后宫和朝廷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在豪格被削权之后,皇太极曾有意让宠妃海兰珠的儿子继承皇位。海兰珠的儿子是皇太极的第八子,皇太极曾亲自称他为“皇嗣”,这足以看出他对这位儿子的宠爱。然而,这位第八子不幸早逝,导致皇太极再未明确指定继承人。此时,皇太极年仅五十岁,可能认为自己尚有时间,因此把选立太子的事拖延了下来,直到他猝然去世,皇位也未曾确定继承者。
因此,豪格作为皇太宗的长子,成为了当时最有可能继位的人。此时,豪格34岁,而其他皇子要么已死,要么年幼,甚至还不懂事。豪格唯一的对手是多尔衮,一个当时获得两白旗支持的皇子。
从表面上看,豪格似乎具备明显的优势。毕竟,多尔衮的支持者仅有两白旗,而豪格得到六旗的支持。然而,豪格并未能利用这一优势,内部的支持并不牢固。六旗之所以支持豪格,并不是因为他具备继承皇位的合适能力,而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即便是豪格统领的正蓝旗,内部的团结也存在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是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两黄旗,这部分旗人提出的方案是让豪格先登基为帝,而福临继位为太子。如此一来,两黄旗能够保持原有的地位,避免被其他旗系压制。可以看出,豪格虽然看似占有优势,但实际上由于内部分歧,他的形势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样稳固。
与此同时,多尔衮则是一个精于政治手腕的对手。他深知豪格内部支持并不坚实,也了解豪格本人的政治能力欠缺。在双方对峙的局面下,多尔衮选择了以退为进,提出福临继位的方案,成功击垮了豪格的抗争力量。最终,多尔衮凭借出色的政治手段成为摄政王,而豪格则被软禁至死。
在多尔衮的强力推进下,他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最终头衔由摄政王升为“皇父摄政王”。不过,就在多尔衮准备进一步掌握大权时,他也意外去世。这一突发情况使得福临得以保住了皇帝的宝座。
从整体来看,豪格未能继承皇位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懂得如何处理政治事务,且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去笼络人心。相比之下,福临能顺利登基,部分原因在于清朝内部的妥协与意外的发生。如果多尔衮没有突然去世,福临很可能会被他废除。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太祖实录》
《清世祖实录》
《清史稿·多尔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