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最擅长打仗的皇帝之一,他不仅武勇过人,还有极高的智谋,尤其在步兵对抗骑兵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中国古代,骑兵是最强大的兵种之一,尤其在平原战场上,骑兵几乎无敌,常常让步兵处于劣势,成为他们的噩梦。然而,刘裕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却用少数的步兵战胜了强大的骑兵,他仅凭两千多步兵就打败了北魏的三万骑兵,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北魏出兵
416年8月,刘裕亲自率领大军北伐,打算消灭割据关中地区的后秦政权。各路军队的进展都很顺利,刘裕决定亲自指挥水军,准备逆流而上渡过黄河,深入敌后。但黄河流域正是北魏的势力范围,因此刘裕决定派遣使者向北魏借道。同一时间,后秦的使者也向北魏请求援助。北魏的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得知消息后,召集群臣商议应对策略。
群臣普遍认为,潼关天险,刘裕带水军攻打的难度极大;如果刘裕登岸向北侵略,局势就会变得简单。而且,刘裕公开声称要攻打后秦,令他们无法预测其真正意图。再者,后秦与北魏有姻亲关系,北魏不得不派兵援助。因此,群臣建议应该派兵断绝黄河上游的水路,防止刘裕西进。不过,崔浩则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北魏应该保持观望,坐等刘裕的军队自相消耗,这样不仅能避免直接战斗,还能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但是,明元帝拓跋嗣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最终决定派兵去阻止刘裕的行动。
剑拔弩张
北魏派出的主力是长孙嵩,他带领三万骑兵驻守在黄河北岸,同时还派冀州刺史阿薄干带领几千骑兵在刘裕水军的周围进行监视。北魏的骑兵在黄河沿岸不断骚扰刘裕的水军,甚至有几名将士被冲上北岸后被敌军斩杀。当刘裕派兵登岸时,北魏的骑兵很快撤退;而当刘裕的水军返回船上时,北魏骑兵又立刻出现在北岸。
这让刘裕非常愤怒,他决心给这些北方的骑兵一个教训。刘裕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早在409年,他就曾在北伐南燕的战斗中与南燕的骑兵交过手,并成功用“车四千辆,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的战术击败了南燕骑兵。这次,他决定采取一种全新的作战方法。
却月破敌
刘裕首先让白直队的丁旿率领七百人登岸,并布置了百辆战车,安排这些战车与士兵按“却月阵”的阵型排列,阵型的两端紧靠黄河。这时,北魏骑兵看到只有几百人登岸,并未意识到这里有埋伏,所以没有采取立刻进攻。刘裕接着派朱超石前往增援,朱超石带了大弩百张,并将战车和士兵布置在辕上。就在这时,北魏的骑兵才觉察到情况不妙,迅速发动进攻。
最开始,朱超石命令用软弓和小箭射击,以此引诱北魏骑兵以为刘裕的军队人少而且装备不足。北魏骑兵中了计,围住了登岸的这支部队。长孙嵩也带领三万骑兵赶到战场,局势看起来对刘裕极为不利。这时,刘裕早已准备好他的“秘密武器”——朱超石所率的部队开始发动大规模反击。所有的大弩同时发射,而那些擅长射箭的士兵也开始向北魏骑兵射出成群的箭矢。此外,刘裕还让部队携带了大锤和特殊的长槊,利用这些武器对敌军进行猛攻,甚至一槊就能穿透敌人。最终,北魏的三万骑兵被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连阿薄干也在战斗中被斩杀。
这场战斗,刘裕通过巧妙的战术,凭借少量的步兵和战车成功击溃了北魏强大的骑兵,使得敌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