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皇帝,我们常常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可以说大体上描绘了明朝皇帝的对外态度。简而言之,就是能打就打,打不赢也要继续打,直到皇帝战死为止。这句话大家常用来形容明朝皇帝对外的强硬立场。虽然这句话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实际上,在明朝初年,朱棣的时代就有一些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朱棣到底割让了哪些地方。
首先,我们得了解朱棣是如何获得皇位的。朱棣并不是直接由朱元璋传位给他的,而是在朱允炆继位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通过造反夺得了皇帝的宝座。当时,朱棣只是燕王,手下的兵力并不强大。因此,他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兄弟——宁王朱权。朱元璋当时分封子孙在边疆镇守,手下都有不少兵马。朱棣便胁迫朱权与自己共同发动叛乱,并承诺胜利后天下一分为二,各自分一半。朱权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但最终,朱棣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反而对朱权进行了不公平的对待。
朱权的封地位于朱棣的东北方向,具体来说是在内蒙古宁城西部,辖区包括今天的河北长城以北以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的交界处。这一地区位于长城最东端,是明朝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这一块防线,明朝的长城防线将不完整。可是,朱棣在成功篡位后,不仅没有兑现对朱权的承诺,还将朱权的封地从原来的地方迁移到了南昌,原本的宁王之地改为大宁卫。而且,原本防线的重心也从关外移到了保定。这一改变,无疑是放弃了关外的大片土地,直接把这些地方交给了投降的蒙古人。
这一决策的后果是深远的。虽然明朝最终是被李自成灭亡的,但在此之前,明朝的主力一直在与东北的女真人作战,导致京城的防线变得薄弱,李自成才有机会攻入京城。而女真能够迅速崛起,与明朝对东北的控制不力息息相关。如果当时大宁卫依然把重心放在关外,女真一开始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根本不可能发展壮大,最终也不会有机会入主中原。换句话说,即使没有彻底消灭女真,宁王一带的力量与其对抗,至少也能有效地拖延大明朝的灭亡,而不会浪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朱棣的这一决策,可以说间接地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