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过程往往并不美好。
有些突发的死亡事件,死者在临死前毫无心理准备,死亡来得突然,虽然令人惋惜,但至少没有经历太多精神上的折磨。
然而,陪葬却完全不同。被选为陪葬者,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等待死亡的开始。明知道结局无法改变,还要在极度恐惧和绝望中煎熬,最终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仅仅是这种心理折磨,就已经足够悲惨。
所谓的陪葬制度,又称“人殉制度”,是古代一种极为残酷的做法。这种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延续了很长时间,是一种泯灭人性的制度。
史书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在夏、商、周时期,由于当时是奴隶社会,陪葬的人多为战俘或奴隶。后来随着思想文化逐渐开化,到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的习俗基本被废除,改用陶俑、木偶或马匹等代替。虽然仍有个别陪葬事件,但已十分罕见。直到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彻底禁止了这种残酷的制度。
然而,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这种制度竟然被重新启用。朱元璋规定:凡后宫中没有子嗣的妃嫔,皇帝去世后必须随之殉葬。这让无数无辜的女性被迫走上绝路。
根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遵照遗诏,将曾侍奉朱元璋的妃嫔和宫女全部陪葬。据说一共有三十八位妃子、十五名宫女,以及两名童男童女(具体人数在史料中略有差异)。
此后,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明宣宗也都延续了这种制度。尤其是朱棣,他的陪葬人数甚至比朱元璋还要多。
关于这些陪葬者的死法,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帝崩后,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设宴于庭,饭后皆被引上殿堂,哭声震动殿阁。堂上设有大小床榻,绳圈悬挂其上,令宫人立于床上,将头伸入绳圈,然后撤去床榻,众人尽皆绞死。”
可以想象,那一刻的悲惨与恐惧,令人不寒而栗。
幸运的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一制度终于被正式废除。朱祁镇亲自下令:“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他还曾经说过:“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这使得无数宫中女子免于悲剧,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件幸事。
关于朱元璋陪葬妃嫔的死法,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陪葬当晚,所有妃嫔被集中到一个房间中。房间内摆满了小板凳,每个板凳上方的房梁上都悬挂着一条白绫。这意味着,她们被要求自缢身亡。虽然不是活埋,但依然极其残酷。为了防止有人反抗或逃跑,每个妃嫔身边都安排了一名太监看守,一旦有人不肯上吊,便会被太监强行处死。
第二种说法则更为隐秘。据说为了让陪葬者的死状不至于太过狰狞,行刑前,宫中会在她们的饭菜中悄悄下药,使其昏睡。或者先让她们服下安眠药,再在睡梦中由太医将水银注入体内,使她们在无痛苦的状态下死去。这种做法虽显得“温和”,但本质上仍是夺人性命的暴行。
可以说,陪葬制度不仅是古代王权至上的象征,更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那些无辜的女子,只因命运被安排在帝王身边,最终却成了权力与礼制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