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许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和名臣,竟然都曾出自瓦岗军!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尤其是在乱世之中,瓦岗军出身的英雄数量之多,令人感到意外。
以《旧唐书》为例,从书中列出的各个传记中,我们去掉一些特殊人物,如反叛者李密、翟让,以及文官魏征等人后,仍然可以看到不少从瓦岗军中走出的将军和公爵。在《旧唐书》的列传中,有着众多瓦岗军出身的名将。例如,第三传的王伯当和单雄信,第五传的刘黑闼,第十传的王君廓,第十七、十八、十九传的李勣(徐世勣)、秦琼、程咬金、牛进达、吴黑闼、张亮等人,这些都出自瓦岗军。如此一来,单单从这些传记中就有十位出自瓦岗军的英雄。如果再加上忠义传中的罗士信,这份名单便可扩展到十一位瓦岗的名将。
至于裴仁基和裴行俨的事迹,主要记载在《隋书》中,暂且不做深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牛进达和吴黑闼曾跟随秦琼和程咬金在战场上投奔唐朝,最终都被封为开国郡公,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和右武卫大将军。正如古语所说:“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这四位英雄凭借自己的勇武和忠诚,最终获得了丰厚的官职和荣誉。
而秦琼和程咬金,这两位赫赫有名的将领,则被封为开国公、十六卫大将军、上柱国等显赫职位。尤其是在贞观年间,程咬金几乎达到了武将的巅峰,获得了无上的荣誉。如果他想进一步晋升,最有可能的就是得到赐姓封王。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这样的荣耀,特别是像秦琼和程咬金这样的大英雄,他们并没有历史记录中的亲兄弟。根据古代的命名习惯,秦琼的字为叔宝,按理说,他应该有一个排行第三的大哥,但历史资料中却并没有关于他的大哥和二哥的任何记载,甚至没有他们的封官记录。这很可能意味着他的亲兄弟早逝。再者,秦琼的父亲曾被追赠为瀛洲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公,食邑三千户。如果秦琼的家族有长兄继承爵位,那么历城县公的荣誉本该由他的大哥继承,而不是由秦琼的儿子秦怀道继承。
尽管如此,秦琼凭借骑马作战的英勇,不仅生前声名显赫,死后也同样留下了声望。而与他同为瓦岗军出身的另外三位将领——刘黑闼、王君廓和张亮的命运则截然不同。他们虽然有才能,但因为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最终都死于非命,留下了令人惋惜的故事。
刘黑闼,作为瓦岗军的裨将,原本并非一位正直之人。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他的生活虽然较为安逸,但性格放荡不羁,擅长饮酒和赌博,令父母和兄弟们十分担忧。他与窦建德的友谊始于年轻时,但贫困的家庭背景让他不得不依赖建德的资助。最终,刘黑闼走上了不归路,投身群盗,后来投降李密,担任裨将。李密败北后,刘黑闼被王世充捕获并最终被俘,成为一名骑将。
刘黑闼确实在战场上颇具威名,他曾击败大唐的多位名将,包括李勣和罗艺,甚至让秦琼的盟友罗士信在洺水城之战中被他俘虏。但他的最大错误是与突厥联合,背叛了中原的百姓。即使如此,如果不是李建成亲自斩杀了他,刘黑闼很可能会在历史上留下更深刻的印记,甚至比石敬瑭还早成为一位帝王。他曾多次请求突厥支援,并借突厥之力攻占相州,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若不是李建成及时处决,刘黑闼也许早已称帝。
王君廓的命运则更加复杂,他以狡猾和阴谋攀升。虽然他在瓦岗军中地位较高,但他的升迁并非凭借忠诚或英勇,而是通过陷害和谋算。他最终背叛了同胞,利用李瑗的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当李瑗因谋反被逼迫时,王君廓趁机上位,并将李瑗的家族彻底摧毁,借此建立了自己的权力基础。李瑗临死前曾诅咒他:“小人卖我以自媚,汝行当自及矣。”
张亮的命运也并不美好,他在瓦岗军中因揭发将领的谋反行为而得到李密的信任,但加入唐朝后,他又继续依附权力,向唐朝上报其他将领的“叛变”行为,最终因被揭发而丧命。
尽管刘黑闼、王君廓和张亮在历史上早已被定性为“叛徒”,他们的名字依旧深刻地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相比之下,单雄信的评价则较为复杂。对于这位瓦岗名将,后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美他“义薄云天”,也有人批评他“轻于去就”。李密的心腹房彦藻曾指责他“轻于去就”,这一评价一直成为后人讨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