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带领近二十万大军南下,准备征讨荆州的刘表。当时,荆州牧刘表的次子刘琮统治着荆州。这个刘琮性格软弱无能,曹操曾形容他为“豚犬”,即像猪狗一样平庸。到了九月,刘琮派遣使者前往河南新野县,正式投降了曹操。通过这一举动,刘琮将整个荆州的几千里土地和上百万人口送给了曹操。
刘琮的投降对三个重要人物来说,是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
首先是江夏的刘琦(刘表的长子)。刘琮未与他商量,便将荆州投降曹操。江夏作为荆州的一个郡,刘琦感到进退两难,不知该如何应对,只得选择观望局势。
第二个人是当时寄居在荆州的刘备。刘备一直有着宏大的抱负,但他时运不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有所作为。他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和袁绍等多位势力,然而都未能获得太多的重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在曹操的逼迫下,刘备带领部下南下荆州,投靠刘表,但刘表对他始终保持戒心,未曾重用他。在荆州,刘备结识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指点迷津,帮助他确立了“跨有荆、益,以图中原”的战略方针。当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刘备和诸葛亮正在樊城练兵,准备迎战曹操。刘琮投降曹操的消息并未事先告知刘备,当刘备察觉到事态严重时,曹操的大军已越过宛城,离樊城不到百里。刘备惊慌失措,赶忙带着家眷、部队和十余万民众南逃至江陵。曹操得知刘备逃跑后,立刻命令五千骑兵紧追不舍。刘备逃至当阳长坂时,曹军追至,与刘备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刘备带着幼子刘禅,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名亲信突出重围,其余的部队和辎重物资都被曹军掠走。
第三个人是孙权的谋士鲁肃。鲁肃是孙权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他为孙权设计了霸业计划,建议以江东为基础,逐步向西扩展。首先要消灭江夏的黄祖,扩展到汉水一带,然后攻打刘表,彻底占领整个长江流域。鲁肃的目的是为孙权创造一个立足之地,让孙权能够最终称帝,统一天下。然而刘表去世,江夏由刘琦控制,曹操又吞并了荆州,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鲁肃此时前往荆州吊丧,实际上是为孙权寻求一个可靠的盟友。刘琦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肃与刘备接触,并劝说刘备联合孙权。
起初,刘备并未考虑与孙权结盟,他原打算继续向南,投奔苍梧郡的太守吴巨。然而,鲁肃认为这条路不可行,便大力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和诸葛亮最终决定接受鲁肃的建议,于是改道向东,经过沔水,最终到达江夏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东)。曹操则在长江北岸的江陵集结水军,为进一步进攻做准备。形势愈加危急,诸葛亮和鲁肃立即赶往江东与孙权会面,寻求合作的机会。
鲁肃抵达柴桑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后,向孙权报告了荆州的最新局势,并转告诸葛亮的来意。孙权得知曹操轻易占领了荆州,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异常严峻,便决定接见诸葛亮。诸葛亮在见面时用激将法逼问孙权的意图,并分析了刘备的优势:刘备手下不仅有精锐的水军,还有不少从樊城逃出的战士,且刘琦与刘备有合作,兵力也相当可观。至于曹操,诸葛亮指出虽然曹军人数众多,但经过长途跋涉后,士气低落,且大部分为北方人,对水战并不熟悉。更重要的是,荆州的百姓并不拥戴曹操。如果孙刘联手,便能击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极力劝说孙权,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后,心中开始有所动摇。他清楚,虽然刘备目前的军力不强,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盟友,减轻自己面临曹操的压力。另一方面,诸葛亮的分析让孙权意识到曹操的弱点。曹操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强大,若孙刘联合,必能战胜曹操。
不久,曹操正式向孙权下战书,表示他正在准备水军进攻,并邀请孙权一起“会猎”。当时,东吴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投降,一派主张抵抗。周瑜是主战派的代表,他了解曹操的情况,认为曹操并没有传言中的那样强大,便提出请求孙权派遣五万精兵与他一起抵抗曹操。虽然五万兵力暂时无法集结,周瑜带领了三万精兵,与老将程普一同前往与刘备会合。与此同时,刘备也派出近两万水军加入战斗。
最终,孙刘联军的兵力旗鼓相当,尽管他们的军力都不算强大,但联手对抗曹操才有胜算。鲁肃与诸葛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虽然《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描绘为关键人物,但从历史角度看,孙权的决定才是最关键的。尽管鲁肃和周瑜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能否联合抗曹,还是取决于孙权的决断。
当时,孙权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八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三十七岁,刘备四十八岁,曹操则已经五十四岁。赤壁之战不仅是弱者战胜强者的典型例子,也是一场小将战胜老将的经典战役。这场战斗成为了三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