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如果想要形成某种良好的风气,就必须要做到上下齐心,君臣同德。如果上面的人言行不一,阳奉阴违,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迟早会看透,并且会对这种行为进行唾弃。
然而,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唐朝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
本期的话题是:宰相不仅买不起房,甚至连棺材都买不起,李隆基为什么这么节俭?
李隆基在位时,有几个非常著名的宰相,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姚崇。姚崇担任宰相之后,和李隆基配合默契,共同推进节俭政策,为开创盛世的开元时代奠定了基础。
姚崇有一位副宰相,名叫卢怀慎,他为人清廉,生活朴素,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虽然他是宰相,但俸禄几乎全都散给了亲戚和朋友,导致自己的妻子时常为生活困窘,自己所住的房子也常常漏风。卢怀慎去世后,朝廷发现他的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积蓄,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最终,他家唯一的一个老仆人为了替主人办丧事,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卖掉,换取钱财。
这位堂堂的帝国宰相,竟然困窘到如此地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不过,姚崇的情况与卢怀慎不同。
姚崇一向不讲究个人排场,担任中书令时,他竟然连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照理说,作为一位如此高位的官员,在长安城应该有一座豪华的住所,可姚崇不但没有豪宅,反而住在长安城的一座寺庙里。
这件事让人感到疑惑,难道李隆基对姚崇节俭到舍不得赐予一座房子吗?即便李隆基没有赏赐,姚崇自己做了几十年官,三次担任宰相,且儿子们也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按理说,他不可能凑不出钱来买一座合适的房子。
虽然姚崇坚持节俭,但从两件事情来看,姚崇买不起房子,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缺钱,也不是因为长安的房子过于昂贵,而是因为另有原因。
第一件事是,尽管姚崇自己住在简陋的庙里,但他的儿子们都住在豪宅里,并且担任着重要职务。姚崇的儿子姚彝被封为虢县开国子,领有四百户食邑,显然他家并不缺钱;姚崇的另一个儿子姚弈,到了开元末期,已经成为礼部侍郎、尚书右丞。这些儿子利用父亲的权势,广结宾客,收受贿赂,因而遭到当时舆论的强烈批评。
如此显赫的家庭,姚崇显然不可能像卢怀慎那样,连棺材本都没有。相反,姚崇显然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
第二件事是,姚崇的一个秘书名叫赵诲,曾经收受胡人贿赂,姚崇竟然为他出面说情,这让李隆基非常不满。由此可见,姚崇虽然自己没有直接收受贿赂,但他身边的亲近之人——包括儿子和下属——却都在中饱私囊。从这一点看,姚崇住破庙,很可能是故意装作的。
那么,姚崇到底在伪装什么呢?
实际上,姚崇之所以选择装作贫穷,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私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隆基的私心。李隆基在当时提倡文武百官要清廉、节俭,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得到天子的宠爱和信任。
对于李隆基来说,不论是卢怀慎,还是姚崇,都是他为了树立廉洁政风而精心塑造的典型,目的是用他们作为教育官员和百姓的范本。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政治需要。
姚崇临终时曾将自己的田产分给儿子和侄子们,要求他们各自守着各自的部分,这更进一步证明了他并不是没有钱,而是为了配合李隆基推行“抑奢求俭”的治国理念而进行的一场政治秀。
尽管这种行为并非完全出自姚崇的内心,但他能够始终如一地要求自己,做到这种自我约束,也是普通人所难以做到的。他能够长期放弃个人享乐,即便这种行为是为了政治需要,但这种坚持依然值得敬佩。有时候,当你长时间刻意去做某件事,时间一久,它便真的成为了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