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并将三位曾主动投降清朝的大明将领封为王,并纳入汉军旗。这三位“清初三顺王”中,除了尚可喜较为人知,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名字却鲜有人提及。这三位汉族将军个个英勇善战,手握重兵,自从归顺大清后,便深得爱新觉罗家族的重视,屡次获得朝廷的嘉奖和封赏。
顺治九年,定藩于桂林的定南王孔有德,在张献忠起义军的猛烈攻势下,孔家军节节败退。起义军很快攻占了桂林,孔有德急忙将儿女悄悄送出城外,自己则自刎谢罪,誓死表忠。
孔有德的女儿,名叫孔四贞,幸运地在这场战乱中得以保命。她被人保护着一路逃亡,最终抵达北京紫禁城。孝庄太后因感念孔家忠诚报国,便将孔四贞收为义女,她成了大清历史上唯一的汉族格格,也成为了琼瑶小说《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人物的原型。
孔四贞的生平事迹是真实可信的。我们通过《清史稿》这部详细记载大清历史的著作,能够清楚了解这位汉族格格跌宕起伏的一生。
孔四贞出生于1635年,家族出身将门,她的父亲孔有德是清初的大明叛将,后被清廷封为定南王,为大清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孔有德有一子一女,儿子叫孔延训,女儿就是孔四贞。孔四贞从小聪明且美丽,深得父亲的宠爱和疼爱。
顺治帝即位后,孔有德凭借对大清的忠心,深受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的信任。顺治三年,孔有德被封为平南大将军,六年后,他屡立战功,封为定南王,驻守广西桂林,孔家便定居于桂林的靖南王府。
顺治九年,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部下李定国,打下湖南后,调兵攻打桂林。孔有德战事失利,命令部下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护送出城,而他自己则选择自刎殉国。孔家的一支将士护送着孔四贞一路逃亡,途中孔延训不幸被敌军捉走并杀害,剩下的部将们带着孔四贞千里奔波,最终来到了北京紫禁城外。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得知消息后,立刻接见了这位孤苦无依的少女。
当时,孔四贞仅17岁,见到孝庄太后时悲伤至极,泣不成声。太后看到这位美丽、聪明、坚强的女孩,心生怜爱,将其收为义女,并把她抚养在宫中。顺治皇帝也因为孔四贞的孤苦无依而生了怜悯之情,封她为和硕格格。历史记载称,孝庄太后还赐给孔四贞白金万两,年俸如同郡主。
当时,孝庄太后曾打算撮合孔四贞与顺治帝成婚,但因孔四贞早已许配给人,便作罢。和硕格格是清朝皇帝庶女的专属封号,虽然孔四贞是汉族女子,但因其父亲的忠诚与她自身的才华和美貌,得到了大清皇家无与伦比的宠爱,成为历史上唯一的汉族格格。
孝庄太后当时对董鄂妃心生厌恶,便希望通过让孔四贞与顺治帝接触,渐渐取代董鄂妃的地位。太后频繁安排孔四贞代替自己向顺治帝问候,或者陪同顺治帝一起狩猎。顺治帝确实对孔四贞逐渐产生了好感,但最终,孝庄太后的婚姻安排并未如愿。
《续编绥寇纪略》一书中提到,顺治皇帝本来打算立孔四贞为侧妃,但得知孔四贞已被父亲许配给部将孙龙之子孙延龄后,便放弃了这个念头。孔四贞的父亲为女儿安排了这门婚事,尽管孙延龄并非一位出色的武将,但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将门之后。
然而,孙延龄有许多缺点,不懂文艺、不思进取,内在的平庸让孔四贞十分失望。她常常表现出对丈夫的轻蔑和不满。但孙延龄深知自己无才,且依赖孔四贞的庇护,便装作对她十分恭敬。孔四贞每次入宫时,都夸赞丈夫孙延龄的优点,孙延龄因此得到了晋升。
康熙三年,康熙帝封孙延龄为光禄大夫,孔四贞也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并与丈夫一起驻防广西。
然而,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反清起义,孙延龄竟然也跟随起义。孔四贞听闻此事后,极为愤怒,并试图劝阻丈夫重新归顺清廷。虽然孙延龄最初犹豫,但最终决定归顺清廷。可惜,他最终在与吴三桂的战斗中战死,而孔四贞的儿子也不幸丧命。
孔四贞被吴三桂的部队俘虏,软禁在昆明长达六年之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才将孔四贞接回北京。失去了亲人和责任的孔四贞,逐渐看透红尘,最后在皇城外的四合院中过着孤独的生活,直至78岁时去世。
作为大清唯一的汉族格格,孔四贞一生经历了辉煌与凄凉。她的葬礼由康熙皇帝亲自主持,规格极高,极尽哀荣,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