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刘邦从建国开始就时刻想着如何收回分封给诸侯的土地,甚至逼迫他们造反,但他并没有像夺取韩信兵权那样去夺取彭越的兵权。毕竟,彭越曾在刘邦几乎全军覆没时给予了他帮助,所以刘邦对彭越还是有一定的满意度。
如果没有刘邦的逼迫,彭越的生活过得相当舒适。然而,正是因为过得太过舒适,他才在当上梁王不久后便因生病而无法继续工作。
公元前197年,刘邦的心腹陈豨自立为代王,声势迅速扩大,占领了赵、代两地。愤怒的刘邦决定亲自出征,打击陈豨。可由于资金紧缺,兵力不足,刘邦无法独自消灭叛军,于是他向各地诸侯发布命令,要求他们带兵出征,一同剿灭陈豨。
彭越也收到了来自关中的命令,但此时彭越的病情尚未恢复。或许是因过得太过悠闲,他并不急于出征,便向刘邦请了假,派遣亲信带着几千兵力去邯郸应付一下刘邦。
当时刘邦因兵力不足而愁眉不展,彭越和其他异姓王有机会在此时展现自己的实力,但他们却对刘邦敷衍了事,甚至让刘邦不得不在邯郸召集壮丁,才能勉强抵抗叛军。
局势迫使刘邦一方面花费巨资收买叛军将领,另一方面也重赏那些敢于参军帮助平定叛乱的人。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叛军被消灭,但陈豨依然在逃。此时,刘邦的计划也开始转向处理彭越了。当刘邦回到长安,气喘吁吁的他显然对彭越心生不满,于是派使者前去责骂彭越。
恰好,此时彭越的太仆因得罪了彭越,害怕被杀,便向刘邦揭发了彭越曾有谋反之心。彭越听到刘邦责骂自己,心中不安,准备亲自带人去长安解释。然而,彭越的部下扈辄站了出来,对彭越说:“大王之前因病未曾亲自去支援陛下,而现在陛下派人来责备你,你又想亲自去见陛下,难道不值得怀疑吗?如此一去,可能就像韩信一样结局悲惨,不如趁着我们兵强马壮,起兵反叛,或许还能保全性命。”
虽然彭越当时并无叛心,而且当场否决了扈辄的建议,但此举已经显现出他心中有了谋反的念头。即使彭越没有实际谋反,但他对这种建议的容忍也足以让刘邦视为罪证。
当密探把消息传到刘邦耳中时,他立刻下令捉拿“反贼”彭越。由于彭越没有准备好反抗,刘邦派人去抓他时,轻松将其捉拿。经过审讯后,不管彭越如何辩解,主审官随便给他定了谋反的罪名,并决定将他斩首灭族。
刘邦心知肚明,彭越并未造反,但想要解决他,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若是轻易处死彭越,恐怕会引起民间的非议。于是,虽然按照法律,朝廷判定彭越死罪,刘邦还是决定将其流放到蜀地的青衣县。
彭越深感冤屈,无法接受从一国之王沦为罪犯的落差,他无法承受这份心理压力。没想到,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在流放的途中,他巧遇了吕雉。
也许是彭越命运注定要绝望,流放也就流放吧,但他始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他看到吕雉,便哭求她为自己求情,希望至少能回到故乡昌邑,过上普通百姓的生活。
彭越显然不懂得韩信的悲剧,否则他不会去求吕雉这样的人帮忙。吕雉可能因为亲手杀掉韩信未曾满足,假装答应帮助彭越向刘邦求情,便带着彭越回到洛阳。
吕雉见刘邦对杀彭越并无太大兴趣,便建议刘邦说:“彭越是位勇士,如果放他去蜀地,将来必会成大患。与其让他活着,不如像对待韩信一样,将他杀掉,警戒那些有谋反心的诸侯。”
刘邦可能心中还有一些慈悲,但既然吕雉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他自然不会反对。在吕雉的推动下,彭越的随员再次向朝廷上报,称彭越虽然已被流放,但依然心怀不满,准备谋反。廷尉王恬根据吕雉的指示,上奏朝廷要求将彭越三族满门抄斩。
彭越“谋反”的消息传到刘邦耳中,刘邦心情沉重,他深知此事已无可挽回之力,只得照办。于是,彭越被重新定罪,像韩信一样被处决,尸体被肢解,三族同灭。
刘邦在建国初期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一决定恐怕让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作为皇帝,一方面,他希望国家安定;另一方面,他也想通过逼迫这些异姓王反叛,再加以解决。只有他们造反了,刘邦才能有借口除掉他们。为了自己的江山基业,刘邦几乎一直在做一件事——平定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