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地理构成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总共十个国家。这个地区的国家中,也有像文莱这样小而精的国家。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东南亚从未实现过大一统呢?或者更具体地说,为什么中南半岛没有实现大一统呢?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有很多讨论,大部分观点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东南亚的人们没有统一的愿望,二是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不适合强国的兴起。我个人认为,这些理由并不完全站得住脚,所以决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是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能够实现大一统,除了有像秦始皇和汉高祖这样的帝王外,地理条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我国的黄河流域是一片广袤的平原。这种平原地带使得统一成为了历史的主旋律,而分裂往往只是短暂的。例如,北魏在短暂分裂后,北周迅速统一了黄河流域;隋朝末年大乱,但大唐一统江山后,很快就恢复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其次,黄河流域的物产丰富,中央王朝能够通过这个地区的经济基础辐射到巴蜀、江南甚至西域。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南迁,宋朝时期,江西成为最富有的地区。到明清时期,北方的政权依靠南方的经济支持,这使得南北方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易分割。 但这些条件在东南亚地区并不存在。以中南半岛为例,古代的山地和丛林几乎将这一地区割裂成了多个独立的单元。就拿清朝时期与缅甸的丛林战争来说,清军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缅甸是中南半岛最强大的国家,甚至差点吞并了暹罗。但是,即便没有与清朝发生冲突,缅甸即使吞并了暹罗,也无法实现中南半岛的统一。因为越南这个强硬对手的存在,且与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一样,越南也不可能轻易被其他文化圈如佛教文化圈的缅甸所同化。 而马来群岛的特殊性则更大,这里由一系列岛屿组成。古代交通和通讯条件下,指望在马来群岛建立统一的王朝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如此,在古代确实有国家曾经幻想过统一东南亚,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越南。 越南在晚唐时期脱离大唐,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北宋时期,宋朝的太宗、神宗等君王曾多次发动战争,企图收回这块自古属于华夏的土地。但由于北宋的实力较弱,这些军事行动最终失败了。北宋时期,宋朝更注重和北方契丹的争斗,因此未能有效应对越南。尽管越南不接受北宋的统治,但越南的君主在精神上与北宋的君主颇为相似,他们也在东南亚推行朝贡制度。越南君主甚至自认为是东南亚各国的共主,模仿北宋皇帝的做法,接受来自占婆、爪哇、真腊等国的朝贡。 此时的越南,实际上已经试图在东南亚实现自己的主导地位。越南在军事上也多次进攻占婆,直到19世纪,占婆在东南亚的势力彻底消失,今日的越南南部便是占婆的故土。 事实上,越南历史上曾有过吞并老挝和柬埔寨的野望,然而,古代越南的国力并不足以统一整个中南半岛,更别说实现东南亚的大一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