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愿意留下来,我就和你结婚。这句话像是春风拂过吴玉实的心田。面对眼前这位像邻家大哥哥般的王兴复,她的心中涌动着满满的爱与敬意。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他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彼此间的情感也悄悄萌芽,像春水一样流淌,愈发热烈,渐渐从深厚的友情转化为男女之间的爱意。
今天,王兴复和他的战友们即将踏上归国的旅程,或许,这一别便是永别。吴玉实的心中充满了撕裂般的痛楚,仿佛自己的心脏被无情地抽走了一般。可生活并未给她选择的空间,她依然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她不能随他一同离去,更何况,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王兴复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不能与当地人结婚。 即便没有这些规定,吴玉实依然无法与他同行,因为战后朝鲜的规定明文禁止本国女性外嫁。而这些规定,王兴复早已知晓。他深知,如果自己选择留下,代价将会是无法承受的沉重。即使内心充满不舍,他依然被无数的矛盾与挣扎困扰着。 王兴复穿着崭新的绿军装,心中对祖国的思念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想到要和吴玉实永别,他的心就如同被刀割一般痛苦。六年的朝夕相伴,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面对可能的永别,他的内心无法平静。 终于,在这一天,他鼓起勇气向吴玉实表露心意,却得到了一个既让他高兴又让他痛苦的答案。经过战友们的建议,王兴复向部队领导汇报了这件事。不久,他收到了一个意外的答复:如果他愿意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他就可以和吴玉实结婚。面对这一抉择,年轻的王兴复将如何选择呢? 1950年10月8日,随着朝鲜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朝鲜政府向中国请求支援。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集结,奔赴朝鲜战场。年仅十九岁的王兴复,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随志愿军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刚到朝鲜战场时,王兴复年轻缺乏战斗经验,因此并未直接参与前线作战,而是被安排到了后勤部。他和战友们被编入了志愿军第四兵站。刚开始时,他内心有些失望和落寞,毕竟他依然渴望能像其他战士一样亲自上前线,参加这场伟大的历史战斗。 然而,当他亲眼目睹朝鲜战地的惨状,看到这里满目疮痍、百姓困苦,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同样不可或缺。为前线提供物资,救援伤员,接待非战斗部队,都是第四兵站的重要任务。虽然无法直接参战,他仍然明白,自己在后方的支援才是战士们能在前线坚强作战的根基。 一天,十月的一个普通秋日下午,王兴复遇到了一位十七八岁的朝鲜姑娘。她背着沉重的藤筐,里面装满了为前线战士们捐赠的粮食。王兴复注意到,姑娘虽穿着朴素,却依旧显得洁净俏丽,乌黑的长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那纤细的身影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达莱花,温柔而美丽。 她静静地走来,王兴复不禁小跑上前,接过她肩上的藤筐。姑娘看着他温暖如邻家大哥哥般的笑容,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暖意,仿佛自己找到了久违的亲人。她在心中默默祈愿,若眼前的这个志愿军哥哥也能是她的兄长该多好。她虽然内心有些伤感,却依然向王兴复投以长久的目光,仿佛想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短暂的相遇上。 他们一边走向登记处,一边交谈。姑娘用生硬的中文告诉王兴复,她叫吴玉实,住在附近的村庄,这些粮食是她和母亲、妹妹省吃俭用所捐赠的,希望能帮助志愿军战士们早日击退侵略者。登记完后,王兴复陪她走到驻地外面,告别时,她说出自己最大的愿望——希望两个哥哥能够早日平安归来。 之后,由于频繁的行军和驻地更换,王兴复再也没能见到吴玉实。战争的阴霾仍未散去,战士们忙碌于前线和后方之间。渐渐地,吴玉实的身影在王兴复的记忆中开始模糊,他开始忘记她的名字和模样,甚至忘记了她背着沉重粮食筐走过的情景。然而,三年后的某一天,命运再次将他们的道路交汇。 1953年7月27日,朝鲜与美国签署停战协议,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此后,志愿军开始分批撤离朝鲜,王兴复心中充满了归家的期待。那天,他清楚地记得送别战友的场景:人群中,战友们泪眼朦胧,既为胜利而欢欣,又为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兄弟感到痛心。王兴复鼓励他们:你们回去等着我,我会和你们一起建设我们的祖国! 然而,王兴复的归家计划并未按预期展开。随着其他战友纷纷离开,他仍然留在了朝鲜,承担着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任务。一天,他偶然再次遇见了吴玉实。她依旧朴素,但在他眼中却愈发显得温柔和美丽。此时,吴玉实已历经家庭变故——母亲病重,两个哥哥也在战场上牺牲。她的眼神里透出无尽的忧伤和孤独。 王兴复开始细心照顾她和她的家,修缮破旧的房屋,帮她种田劳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依赖与情感日益加深。吴玉实早已将王兴复视作自己的亲人,每天都在期待着他的归来。而王兴复也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将她从心中抹去。他内心深处的那层冰冷,终于在吴玉实的关怀下开始慢慢融化。然而,王兴复深知自己是中国的志愿军战士,不能和吴玉实过于亲近。虽然他们年龄相仿,却无法有相同的未来。王兴复一度故意避开她,但在那个温暖的夜晚,他终于决定,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他都要与她共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