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的内战,然而他可能没有预料到,仅仅过了两年多,他就不得不开始思考退路。到了1948年底,虽然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尚未结束,但败局已经逐渐显现。与共产党握手言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蒋介石需要为自己和国民党找到一个合适的栖身之地。在他心中,三个选项浮现出来:重庆、海南和台湾,最终决定选择哪个地方,还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
重庆所在的西南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易守难攻的地方。正如古诗所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蒋介石若选择退守重庆,可以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形阻击共产党的进攻,为自己积蓄力量,争取更多的时间。只要时机成熟,发起反攻也并非没有可能。然而,重庆位于内陆,没有出海口,孤立无援,难以再从美国获得支持。而且国民党高层腐败严重,不愿意在战争中投入足够的精力,反观共产党军队勇猛善战,战斗力远超国民党。即使重庆的地理位置占有优势,蒋介石依然没有必胜的把握。 与重庆相比,海南的优势则相对有限。虽然海南的地理位置方便接受外援,但由于离大陆太近,根本没有天然屏障可以守卫。海南面积小,人口稀少,许多地方尚未开发,基础设施也十分薄弱,经济条件更是落后。因此,海南很快就被排除在考虑之外。 蒋介石犹豫不决的主要选择是重庆和台湾两个地方。他个人倾向于选择重庆,因为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陪都,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了胜利,因此重庆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重要性。在这里,他经营多年,掌控局势相对容易。然而,国民党高层对选址的问题也存在分歧,最终的决定是在台湾退守,而张其昀成为了决定性的关键人物。 张其昀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人,他为何能提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议呢?张其昀是一位地理和历史学家,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将国民党退守西南川蜀存在许多问题,并列举了将战场移至台湾的种种优势。 首先,台湾拥有海峡的天然屏障。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海军和空军,无法进行海战或空战,如果要乘胜追击国民党,困难重重。台湾可以暂时获得喘息之机,为日后的反攻积蓄力量。其次,台湾的气候条件优越,耕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各类农副产品,能够保障基本的生计。日本曾在台湾盘踞多年,留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基础,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经济一旦恢复,能够迅速腾飞。加之台湾有海峡的隔绝,社会稳定因素较少,抗共情绪也较低。第三,台湾海峡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直接与美国远东防线衔接,获得外援非常便利。此外,台湾离菲律宾也非常近,一旦共产党军队打进台湾,蒋介石可以选择通过海路撤退到菲律宾,为自己保留了后路。而如果选择重庆作为退守之地,一旦失败,确实将无路可退。 经过张其昀的详细分析,台湾的三大优势变得十分明显,地图上也一目了然。蒋介石深受启发,事实上,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理由: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但由于海峡隔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较少,当地人受到大陆影响也较小,受到中共影响的机会相对较低,因此治理台湾的难度较小。蒋介石虽然在军事上可能并不出色,但他在寻找后路方面却有独到的眼光。早在三大战役尚未爆发之前,他就派遣孙立人前往台湾训练新兵,为国民党最后的撤退做好准备。孙立人也不负众望,他训练的军队不仅装备先进,技术精湛,而且在金门要塞的防守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党成功登岛台湾提供了关键帮助。 历史证明,蒋介石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当时选择了西南的重庆,可能今天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人民解放军连西藏这样地理条件艰险的地区都能迅速拿下,重庆这样的地方,恐怕也无法抵挡住解放军的攻势。 张其昀跟随国民党撤退到了台湾,之后他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为台湾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1985年,张其昀在台北去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