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央决定任命八位将领担任副总长,这些将领分别是陈赓、邓华、许世友、王震、彭绍辉、杨成武、张爱萍和韩先楚。其中,陈赓和张爱萍的副总长职务相对专职,而其他几位将领除了担任副总长,还肩负着其他多个重要职责,工作繁忙。然而,有一位将领与众不同,他没有再兼任其他职务,而是选择前往南京军事学院的战役系深造,他就是韩先楚。
韩先楚被许多人称为好战分子和旋风勇将,这个称号并非没有根据。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相当出色,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第四野战军中,他的威望极高,而在其他野战军中,他同样拥有良好的声誉,毫无疑问,他的军事才华深受像许世友这样的将领的钦佩。经过三年的全日制学习,韩先楚于1957年返回北京,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工作。虽然被任命为副总长这个职务看似并不显赫,但作为副职,他的责任依然不可小觑。如果调任大军区,他也有机会担任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然而,长期在战斗中摸爬滚打的韩先楚,逐渐发现自己不太适应长期坐在办公桌前的工作。他曾一度向彭总提出,希望能到战斗一线继续工作。尽管全国解放后,似乎没有明显的战斗机会,但其实有一个适合他的地方,那就是福州军区。 福州军区是当时大军区中最年轻的一个,1956年从南京军区独立出来,辖区包括福建省和江西省。重组背后的决策考虑到了重大战略因素,因为福建省地理位置特殊,面对台湾,敌人时常通过空路和海上对大陆发起侵扰。因此,福州军区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来统筹管理。那时,福州军区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叶飞。尽管叶飞在战斗中也有一定的能力,但由于兼任省委书记,地方和军区的事务繁重,使得他在处理军区的工作时精力分散。因此,有人提议让韩先楚到福州工作,而叶飞继续担任政治委员,这样一来,叶飞可以专注于地方事务,军事上的重任则由韩先楚来负责。这一决定显然非常明智,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强了福州军区的战斗力,还能在敌人来犯时迅速反应,进行有效的防御。而且,韩先楚还拥有丰富的渡海作战经验,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他指挥了40军和42军的部队,成功地解放了海南岛。他在渡海登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对后来可能发生的类似作战任务至关重要。 在福州军区,韩先楚工作了16年,直到因调动问题,皮定均接替了他的职务。福建省的战略地位十分特殊,因此每一次选拔干部时,都会特别注重那些具有硬战能力的将领。皮定均在福州长期担任军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直到1969年被调离,并在1973年重新回归。 韩先楚也曾在兰州工作了七年。兰州地处二线战略纵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位置,尤其在北方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他的调动可谓是一次特殊安排。1980年,韩先楚从大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晋升为军委常委,负责三年期间的干部任免工作。然而,到了1983年,由于健康问题加上军委新领导班子的成立,韩先楚被调至二线,在人大履行职务。尽管他心中有些不情愿,但在陈云老首长的劝说下,他最终接受了这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