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是我国历史上汉唐时期的一个小国,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它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因此曾经是西域地区最为繁荣的城邦之一。在公元前176年之前,楼兰对于西域人民来说几乎是个理想的国度。然而,对于我国中原人,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楼兰的形象却显得极为可憎。为什么当时的祖先要大肆提到斩楼兰或破楼兰呢?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在诗中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而王昌龄也在诗中写道:不破楼兰终不还,高适也提到过剑指楼兰,岑参更是说过前年斩楼兰。这些诗句似乎让人感到楼兰国与中原王朝之间有着深深的仇恨。那么,历史上的楼兰真有那么可憎吗?我们需要结合史料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得出结论。
众所周知,在汉唐时期,中原人最大的敌人是匈奴。汉朝的刘邦曾一度陷入白登山之围,后来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之所以声名显赫,正是因为他们征讨匈奴。到了唐朝,匈奴人对中原的骚扰依然严重,尤其是在开元年间,朝廷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特别设立了河西节度使,统领精兵148000余人驻守边关。 因此,在当时的中原人眼中,最可恶的无疑是匈奴人。然而,唐朝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诗人提到斩楼兰、灭楼兰这些字眼呢?难道楼兰人像匈奴人一样不可饶恕吗?实际上,并非如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楼兰人可能曾与匈奴联手,骚扰过中原地区。楼兰国位于丝绸之路的要道,匈奴人想要掠夺中原商人,必然需要通过这条贸易通道。所以,楼兰和匈奴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历史背景,楼兰可能在某些时期与匈奴合作,甚至可能有过联合骚扰中原的行为。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接触之后,楼兰人或许也觉得与匈奴的合作能迅速带来财富。加上当时匈奴的势力非常强大,楼兰这样的弱小国度可能也曾被匈奴威胁和操控。 就像今天的俄乌冲突,乌克兰并不一定主动想与俄罗斯开战,而是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压力。某些大国的干预使得乌克兰的局势变得复杂。同样,历史上的楼兰或许也处在被动局面,不得不与匈奴保持某种关系。 其次,楼兰可能是当时与匈奴作战的重要战场。由于楼兰地处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它成为了中原与匈奴之间兵家必争的要地。当匈奴与中原发生冲突时,楼兰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了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匈奴人距离楼兰很近,可能早早占领了这个地方,并利用其地理位置对抗中原。 第三,楼兰也有可能被用作指代域外异族。在古代,由于楼兰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它的名字在中原地区非常响亮,因此唐朝的诗人在表达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时,往往用楼兰来象征远方的异族侵略者。楼兰国本身并不是中原的主要敌人,它的国力和人口都无法与强大的中原帝国抗衡。因此,楼兰的名字在诗歌中更多地代表了那些远方的、与中原对立的外族。综上所述,楼兰的确没有成为中原人的主要敌人,它的国力有限,难以与中原大国匹敌。因此,楼兰在历史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敌。那么,唐朝诗人所写的斩楼兰、破楼兰等诗句,更多的是诗人通过楼兰象征性地表达他们对外族威胁的愤怒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