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内,61岁的冈村宁次握着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副本,沉默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冷冷地说道:继续作战。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争罪犯,为什么敢公然违抗天皇的命令?
说起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那段历史可谓令人心碎。祖国母亲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山河破碎,家园化为灰烬。无数无辜的平民死于屠刀,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而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个名字尤为醒目,那就是冈村宁次。这里并非想要激起仇恨,而是希望更多人能够记住:历史不容遗忘。 1945年8月,日本的战局已经无可挽回,但在华北、华中和东北的日军总数依然达到数百万。特别是冈村宁次领导下的华中派遣军,约有80万人之多。 那个八月,日本本土接连遭受毁灭性打击。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下了原子弹。三天后,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巨大的爆炸吞噬了城市,广岛和长崎瞬间变成废墟。 与此同时,苏联的军队从东北方向猛烈推进,风暴般地席卷而来。在日本国内,恐慌与震惊弥漫开来。经过深思熟虑,裕仁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发表了《终战诏书》。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天皇亲自以人声宣读此诏书。 然而,在中国战场上,硝烟依旧没有散去。冈村宁次当时是驻华日军的最高指挥官。在接到天皇的亲笔命令后,他沉默了很久,脸色阴沉。身边的副官们屏息等待着他的决定。最终,他冷冷地说出了继续作战四个字。他认为将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冈村宁次似乎是在冒险:他希望通过局部的胜利来改变局面,或许能让天皇重新考虑投降。他寄希望于几十万精锐的日军和他们所能依托的防线。8月16日,苏军的进攻愈加猛烈,日军在华北和东北顽强抵抗。根据苏军档案,短短两天内,近三万名日军战士丧生。尽管损失惨重,冈村宁次依然没有下达全面投降的命令。 那些日子里,东北的天空常常被炮火照亮,苏军的机械化部队日夜推进,日军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冈村宁次仍旧认为,只要继续抵抗,也许会等到转机。 然而,转机并未到来。8月23日,苏军占领了旅顺、大连等重要港口,日军的补给线被切断,战线摇摇欲坠。冈村宁次终于不得不承认大势已去。他选择放弃继续抵抗,向苏军提出了投降的意向。但这几天的固执,却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死亡,也让战后的审判增加了更多的血债。 冈村宁次不仅是一个战将,他还被中共列为首要战犯。中共中央发布的战犯名单中,他位列第一,应当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然而,历史的进程常常令人心寒。当时,蒋介石正在忙于内战的布局。他认为,冈村宁次对八路军和中共武装的情况了解较多,熟悉华中的地形。于是,他选择将冈村宁次软禁起来,实际上是加以利用。不久后,冈村宁次被秘密任命为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并多次参与策划围剿中共的军事计划。这些事件都有史料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舆论压力的增加,1948年,蒋介石不得不将冈村宁次送往上海战犯监狱。但没过多久,他又以保外就医为由将其释放,这几乎等同于对其战争罪行的轻描淡写。 1949年1月,令人更加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南京军事法庭竟然宣判冈村宁次无罪,并当庭释放。中共方面提出了抗议,但南京政府并未理会。随后,冈村宁次在蒋系军官汤恩伯的安排下,乘船返回了日本。这样一位给中国带来巨大伤害的战犯,竟然安然回国。 更让人唏嘘的是,蒋介石退守台湾后,竟一度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的军事顾问。翻阅冈村宁次的回忆录,发现他对战争没有丝毫悔意。回忆录中,他提到对中国军民的屠杀时,只是说那是必要之举。 岁月流转,许多人或许已淡忘,或选择回避这段历史,但那曾经是无数家庭永远的伤痛。冈村宁次最终在1966年去世,享年85岁。他没有等到应有的审判,也没有在法庭上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我想说的是:历史不应被遗忘,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它绝不应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