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敬晖等官员发起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武周朝,恢复了李唐的统治。200年后的敬晖的后人敬翔,却站在了李唐的对立面,辅佐军阀朱温篡位,建立了后梁政权,最终在后梁灭亡时选择了自杀。敬翔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背叛和忠诚交织,走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张柬之等人帮助李显即位,试图借此清除武家的势力。然而,李显被母亲武则天控制多年,始终无所作为,无法去除武家权贵武三思。这导致武三思反击复唐功臣,最终使得敬晖被贬官流放,后被处死。尽管其家族最终得到了平反和任职机会,但已然大不如前,敬家后人再也没有能重登高位。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愈发严重,民众生活困苦,黄巢发动农民起义,转战整个中国。此时年轻的敬翔爱好读书,擅长文章,颇具才华。然而,敬翔屡次进士未中,深受打击,且无法依靠祖父敬晖的名声获得官职,心情颇为郁闷。直到881年,黄巢攻陷长安,敬翔前往依附同乡王发,但也未能得到太多帮助,只得靠写信为生。 这时,黄巢的部下朱温已经投降唐朝并参与反攻黄巢,驻扎大梁。朱温本是未受过书教育的粗人,但他欣赏敬翔的文章,于是邀请他前来会面。敬翔一番劝告,否定了朱温以《春秋》之道来治军的想法,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守旧,不切实际,深得朱温的认可。朱温为此重用敬翔,给他安排了文职工作,逐渐将他提拔为重要谋士。 在随后的日子里,敬翔参与了朱温与黄巢旧将秦宗权的对峙,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战略建议,深得朱温的信任。他最终被任命为太子中允,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朱温的心腹。此时的敬翔,不仅在军务上表现出色,也开始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然而,尽管朱温越来越倚重敬翔,但他依旧心怀对权力的渴望。唐昭宗曾一度想通过陷害朱温除掉他,但朱温机警地察觉到了危机,躲过了这次暗算。随着时间推移,朱温逐渐掌握了更大的权力,甚至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而敬翔则继续为朱温提供深谋远虑的建议和策略。 到了904年,朱温弑杀唐昭宗,扶持唐末帝即位,继续加强自己在朝中的控制。敬翔在这一过程中,忠诚地辅佐朱温,参与了许多决策,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和政治建议,帮助朱温取得了数次军事胜利。 当朱温最终篡唐自立,称帝建立后梁政权时,敬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被授予高职,成为实际的宰相,管理着国家的事务。然而,敬翔的生活并非全是光彩照人,他的妻子刘氏出身风尘,曾是黄巢部下的宠妾,后来又被朱温收为妾。刘氏虽然外表美丽,但个性势利,仍常与朱温往来,使得敬翔心情复杂。 随着后梁政权的逐渐衰弱,敬翔开始发现局势愈发严峻。特别是晋国年轻的李存勖带领的军队逐渐崛起,后梁的情况越发危险。敬翔多次上奏,提醒朱温要警惕外敌,并提出一系列应对之策,但朱温依旧固执己见。 在后梁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时刻,敬翔深知局势已无可挽回。朱温的儿子朱友珪弑父称帝后,敬翔的地位逐渐下滑。尽管敬翔依旧忠诚于旧主,但他深知自己在新朝中的前途渺茫。在李存勖攻破大梁,后梁灭亡之际,敬翔感到国家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最后的日子里,敬翔选择了自杀,视死如归。他认为自己为国家效力三十年,却已没有任何出路,宁愿以死来挽回一些尊严。最终,敬翔的家人也随他一起殉国,成为后梁末日的见证者。 敬翔的命运与冯道截然不同。冯道可以随时换主,而敬翔则为朱家立下赫赫战功,一直忠诚至死。他以自己不愿背叛旧主的忠诚,选择了为国殉节,成为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