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国发布了历史上最为严格的《枪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持有、制造、运输、买卖枪支,任何违反者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然而,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严格禁枪的同时,警方却接到了一条消息,称山东济南有位老人家中私藏枪支。警方到达时,见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听说他家里藏有枪支,果然,他们在他家找到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箱子,里面竟藏有两把德制驳壳枪和一柄刺刀。面对警方的收缴要求,老人却坚定地拒绝交出这些武器。他拿出了一张看起来已经发黄的持枪证,缓缓讲述了这三件武器背后的故事。 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县口子镇北山阳村,家里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三。年幼时,他就失去了父母,家庭十分贫困。10岁那年,他的两个哥哥参加了革命,他和两个弟弟只能靠乞讨为生。那时候,甚至连红薯都是难得的食物,树皮和草根是他们的常见食物。就这样,生活一直十分艰难,最小的弟弟最终因饥饿不幸去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战火蔓延,民众的生活在战乱中变得更加悲惨。滕西远目睹了百姓的痛苦和日军的暴行,决定加入革命,跟随哥哥们的脚步投身抗日行列。那年,他只有13岁。面对年纪小的他,地方武装大队的政委刘子正起初并不看好,甚至试图劝他回去:你太小了,等长大一些再来吧。但滕西远态度坚定:我的两个哥哥都参加了革命,我家里已经没有什么牵挂,我也要为国家出一份力。看到他如此执意,刘子正虽然不情愿,还是同意了。 由于滕西远身形瘦小,大家都叫他滕黑子。1940年,日军集结了2000余人,向莱芜进发。八路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在一次战斗中,滕西远和战友们被迫留下来掩护主力撤退。由于弹药有限,他们只能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战斗异常激烈,滕西远甚至被敌军追得躲进了猪圈里。经过一番惊险的较量,他趁敌人松懈之时扑向一个孤立的敌兵,用刺刀迅速解决了敌人。那时,滕西远只有15岁。这个举动为他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大家纷纷称赞他好个滕黑子。 五个月后,日军再次集结精锐部队向八路军进攻。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滕西远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他成功打断了敌军的军旗,激怒了敌人并引发了一场白刃战。滕西远英勇作战,甚至在左肩受伤的情况下,依旧毫不退缩,砍下了六个敌人的头颅。事后,他获得了军功奖,并由司令员亲自授予一只德国制造的驳壳枪。 1945年,随着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欢庆胜利,但滕西远并未能休息片刻。1946年,内战爆发,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滕西远继续参加了这场战争。1947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炮兵连的连长。一次,他带领两名战士在山坡上放哨,意外发现了一支国民党军队的动向。由于敌人人数众多,滕西远判断正面硬拼无望,于是他巧妙地使用了空城计,先开枪吸引敌人注意,然后迅速带领部队展开反击,最终成功包围并全歼了敌军。 随着战斗的胜利,滕西远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被称为孤胆英雄。他因此获得了又一次的军功,粟裕将军为他亲自颁发了一只驳壳枪,滕西远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滕西远曾一度打算回到家乡享受平静的田园生活,但很快,他就接到了征召令,参与了抗美援朝战役。在朝鲜的严酷战斗中,滕西远表现出了无畏的精神。在一次与美军的对抗中,他决定采取冒险的策略,用炸药包摧毁了敌人的坦克,虽然自己也因此受伤,但他的行动挽救了整个部队。滕西远的英勇事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为了传奇。 1953年,滕西远退役,经过15年的战斗生涯,他获得了三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并且身上满是伤痕。因其特殊的战功,组织上特批他保留两只驳壳枪和一柄刺刀,带回家乡。1982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滕西远特地向军方申请了持枪证。如今,已经96岁的滕西远依然精神矍铄。他常说:如果祖国有需要,我依旧可以带上双枪上阵。他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缩影,也正是有了像滕西远这样的英雄,今天的和平才得以实现。滕西远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激励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