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这两部古籍,尽管两者在结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诸多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杨家将世代忠诚于君主,英勇抗击辽国的精神,展现了他们为国捧生的豪情。杨家将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传遍了民间,到了南宋,除了民间口头传说外,话本艺人还将这些故事改编成了话本。元代时,杨家将的故事成为了戏剧创作的重要题材。因此,杨家将的小说融合了话本传说、元杂剧以及一些正史记载,可以说它既有三分真实,也有七分虚构。 关于杨家将的历史小说,一般认为它是在明朝嘉靖和万历年间成书的,这也正是杨家将故事再次引起关注的时期。 那么,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在六百年后的明朝会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呢?其实,宋朝和明朝面临的历史困境很相似,都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软弱的朝代,都长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胁,外部压力巨大。
在五代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契丹的势力从燕山以北扩展至燕山以南。宋太祖登基后,虽然计划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他清楚辽朝的强大,单靠武力无法实现目标。于是,他筹划用五百万纸缗钱从契丹手中赎回燕云十六州,但这一计划还没来得及付诸实践,宋太祖便因病去世。 宋太宗继位后,依旧将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决心通过武力解决这一问题,但屡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汉之后,企图借胜势北伐燕京,结果在高梁河之战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宋太宗身负重伤,虽然勉强逃脱,但这场战败对他身体和精神的打击极大,最终导致他因伤重去世。 1004年,辽军南下,宋真宗进行澶渊之战。由于前两次北伐的失败,宋真宗缺乏足够的抗辽信心,最终不得不签订了澶渊和议,又被称为澶渊之盟。按照协议,宋朝每年向辽朝提供十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绢,宋人视此为耻辱,深深烙下了历史的阴影。 到了辽朝末年,宋徽宗、童贯等人决定与新兴的金朝结盟,共同灭辽并收回燕云之地。根据海上之盟的条约,宋金两国共同出兵,但宋军在作战过程中屡次败北。最终,金朝借机轻松攻占了幽州,并对宋朝展开了持续打击。宋徽宗因政策失误导致金朝两次南侵,最终被俘并押送至五国城,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变。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带领南宋迁至江南,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然而,面对金朝的威胁,他过于依赖投降派重臣秦桧,打击了以李纲为首的抗金官员,最终与金朝签订了绍兴和议,割让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这一投降行为,使宋高宗成了全国耻笑的对象。 明朝的历史也并不光彩。虽然元朝的皇帝撤出了元大都,但元朝的北方势力并未完全消散,瓦剌、鞑靼和兀良哈等民族仍然在北方活跃,给明朝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讨好蒙古,明成祖曾将大宁都司辖地割让给兀良哈蒙古,导致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成为蒙古的领土。之后,东北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并最终灭了明朝。明朝虽设立九镇,并修建了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但仍然未能有效遏制鞑靼的入侵。特别是1542年和1550年,鞑靼的领袖俺答汗两度南下,带来了严重破坏,史称庚戌之变。 这些外患与明朝的腐败政治密切相关。嘉靖年间,明朝边防形势严峻,而大同总兵仇鸾的懦弱,使得北方的防线更加脆弱。尽管戚继光被调任到蓟镇,进行军事整顿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最终他也因政治原因被罢职。 面对内外困境,许多百姓和忠诚的官员寄希望于像杨家将这样的英雄人物,来抵抗外敌,保卫国家。杨家将小说通过描写杨家将祖孙三代忠诚于国家,英勇抗辽,并揭示潘仁美、王钦等奸臣的罪行,展现了民众抗击外辱、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这正是杨家将故事在嘉靖至万历年间能够再次兴起,并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