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斗虽然没有在历史上得到过多记载,规模也相对较小,但它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四平撤守引发的崩盘 1946年5月19日,第二次四平战役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进入了一个异常困难的阶段。毛主席下令要求坚守四平,明确指出四平是战略上的重要据点,不能丢失。然而,东总司令员最初并不完全认同这一战略,他认为死守四平会浪费太多时间和资源,最终可能变成一场消耗战。经过反复讨论和争论,中央依然坚持四平必须坚守,因为四平不仅关乎区域控制,还影响到即将展开的和平谈判。
当时,和平谈判正在进行到关键时刻,各方势力通过实际控制的区域来争取谈判中的有利位置。四平虽然不是我军最擅长防守的地方,但它位于吉林以北,是通往整个东北的战略枢纽。因此,中央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四平,尽管这意味着将东联军的兵力限制在有限的防线之内。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东联军未能有效抵挡住国军的进攻,反而面临国军兵力不断加强的压力。特别是当局势不断恶化时,原本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的猛将陈光,却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指挥才能。陈光当时担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协助周保中指挥作战。虽然这个职位看起来合适,但对陈光而言,这个角色并没有完全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周保中虽是抗联老战士的代表人物,但在当时复杂的战局下,陈光更适合担任主导角色。早在1943年,陈光就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中央本计划在1945年末将他派往东北承担更重的责任,但不幸的是,他被安排在了一个较为次要的职务。如果他能与罗荣桓并肩作战,也许战局会有所不同。 随着四平的撤守,东联军的防线迅速崩溃。东总司令部虽然命令继续依托公主岭、长春等大中城市进行防御,但防线的崩溃已是无法避免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东联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很多部队的兵力已经不足一半,无法继续支撑激烈的战斗。一些部队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溃败,尤其是一个炮兵直属队,由于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被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围困,最终全军覆没。其次,东联军防线的崩溃还与王继芳的叛变密切相关。作为东总司令部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掌握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机密,他的叛变给东联军带来了致命一击。他将大量机密文件交给国民党,使得国民党军在得知东联防线虚弱的情况下,迅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二、我乱敌亦乱 王继芳的叛变无疑加速了东联军的困境,但国民党方面的情况也并不乐观。蒋介石亲自前往东北,视察四平并主持各项军事工作。然而,蒋介石的到来并未能完全解决国民党的困境,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海城184师的起义使得国民党南线的力量被严重牵制,杜聿明不得不调派新一军进行支援。然而,由于内部矛盾和指挥上的失误,支援力量迟迟未能到位,这为东联军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尽管蒋介石亲自督战,极大提升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但他急功近利的指挥风格和对杜聿明的过度依赖,使得战场上的指挥体系陷入混乱。蒋介石虽亲临前线,鼓舞士气,但未能有效解决军队中的内部分歧和指挥问题,这使得国民党军的进攻陷入了僵局。 三、陈光式逆转 就在东联军陷入困境时,陈光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东满军区的部队展开了反击。拉法和新站的战斗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作为东满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陈光深知拉法和新站这两个地区对东满与北满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如果这些地方被敌人占领,将大大削弱我军的战斗力和战略优势。陈光指挥东联一师和二师的部队,选择了敌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拉法村展开攻击。经过三个小时激烈的战斗,东联军成功占领了拉法,接着迅速转向新站发起进攻。尽管国民军在新站的防守顽强,陈光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巧妙地调整战术,最终突破了敌军防线。 这场反击不仅展示了陈光作为指挥官的非凡智慧,也极大提升了东联军的士气。通过拉法和新站的胜利,东联军成功遏制了国民党的进攻,保障了拉滨线的畅通,战局的走向也逐渐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