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历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是什么?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是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败北,但其实更大的失误是孙权放任刘备逐渐强大。赤壁大战之后,周瑜敏锐地察觉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要先占据蜀地并除掉刘备的战略。
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三国的格局很可能会变成两国,历史的进程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然而,鲁肃却坚决反对这个看似完美的策略。最终,这一决策使得东吴错失了统一半壁江山的良机。 周瑜的如意算盘:一石三鸟的益州之计 赤壁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周瑜就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在江东军营的指挥帐篷里,他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极为明显的野心。这位年仅36岁的江东大都督,正在筹划一个改变天下局势的宏大计划。 这一切都始于周瑜对刘备的看法。在他看来,刘备不过是个漂泊无定的弱小诸侯,曾先后投靠过曹操、袁绍,甚至寄居过刘表。他根本不理解,像刘备这样一个流浪的诸侯,凭什么在江东的地盘上占据一席之地? 周瑜曾对孙权说:刘玄德不过是借了我们东吴虎威的野猫,现在倒学会了张牙舞爪。说这话时,周瑜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周瑜的计划无疑非常精巧。他打算首先让刘备前来建业请借荆州,然后以优厚的条件将其软禁,把刘备安置在一座豪华宅邸里,配上美女和美酒,令这个大耳贼在享尽荣华富贵后失去斗志。届时,关羽和张飞自然也会失去主心骨,东吴军队便能轻易击败他们。 这个计划有三个主要目的: 首先,彻底掌控荆州。荆州不仅是通往西蜀的关键门户,也是抵挡北方曹操进攻的屏障。如果将荆州占为己有,东吴就能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其次,为攻占蜀地铺路。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控制益州对东吴至关重要。要攻占益州,首先得控制荆州。没有了刘备这个障碍,进军益州就变得容易许多。 最后,联合马超。马超在凉州时就虎视眈眈,盯着曹操的后方。若能通过控制益州与马超形成合力,东吴便可让曹操两面受敌。 周瑜的这个妙计看似完美无缺,他甚至已经打算好如何分配军权,完全把握住了局势: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他说这话时,野心几乎溢于言表。 刘备寄居吴地,就像养虎一般危险。周瑜在军事会议中如此争辩,表面看似理直气壮,实则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分析道,刘备此时手下不过几万兵马,关羽守江陵,张飞镇秭归,诸葛亮驻南郡,兵力分散,这样的刘备,趁现在除掉再合适不过。 然而,周瑜没想到,鲁肃却果断否定了这一战略。周瑜深感不满,认为鲁肃眼光过于保守,未能看清大势。 令人讽刺的是,历史的戏剧性总是超出想象。在周瑜筹划取蜀之事时,突如其来的病痛让他未能实现自己的计划,也未能亲眼看到这一策略的成败。临终时,他还在喃喃自语:若有知,必恨周公瑜也。 这位年轻有为的江东大都督未能看到自己策略的实施,但他所提出的这个计划,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深思的历史假设:如果当时周瑜的计划得以实施,三国历史会不会被彻底改写? 在今天的历史书中,刘备成功稳住荆州,随后进入蜀地建国,但对于当时的周瑜而言,这无疑是他最不愿见到的情景。 鲁肃的远见:不是不想要,是不能要 面对周瑜的强硬态度,鲁肃却冷静地泼了一盆冷水。 在东吴的议事厅中,鲁肃语气平和却十分坚定地分析道:主公,眼下局势,我们不能动刘备。这话让周瑜感到愤怒,他认为鲁肃不过是个书生,不懂兵法的复杂与深远。 然而,鲁肃看得更加深远。他认为,现阶段与刘备发生冲突的风险过大。 他分析道,曹操虽在赤壁之战中失利,但他仍在合肥一带积极屯田、培养水军,江淮一带的战鼓似乎从未停止。曹操的水军已开始从谯郡出发,向肥水推进,队伍有十万之众,威胁极大。此时,东吴若与刘备作对,无异于腹背受敌。 鲁肃还提醒孙权:主公,您认为曹操会放过我们在自相残杀的时候吗? 此外,鲁肃也看出了另一个隐患。自从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威望与日俱增,他在军中几乎已超越了孙权的地位。江东的将士们,见到周瑜都如同饮醇醪,不觉自醉。这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将领,更是一个潜在的权臣,这一点,孙权心中早有担忧,鲁肃显然看得一清二楚。 在鲁肃看来,保留刘备的力量,恰恰是对东吴的一种制衡。让刘备守住荆州,既能牵制曹操,又能限制周瑜的野心。这样既保障了东吴的力量,又避免了内部权力的失衡。 孙权显然认同了这一点,他将程普派去协助周瑜,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分散周瑜的权力,防止他过于强大。 事实证明,鲁肃的判断极为明智。曹操在濡须口集结兵力,准备与东吴再度交战。如果没有刘备在荆州的牵制,单凭东吴一方,很难应对曹操这个老谋深算的敌手。 有趣的是,刘备似乎也意识到了鲁肃的用心。借荆州时,他便警觉到周瑜的野心: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番话让孙权心中一惊。 鲁肃随即推动了孙刘联姻,将孙尚香嫁给刘备。这看似是一种政治妥协,但实际上,给孙吴与刘备的联盟增加了稳固性。 看清这一点,鲁肃的战略眼光显得愈加高明。他不是不懂得益州的重要性,而是深谙此时不动的重要性。正如围棋中所讲的,有时弃子反而能最终赢得全局。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肃的决策避免了东吴面临两面受敌的危险,虽然最终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但对于当时的东吴来说,这或许是最稳妥的选择。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乱世,生存往往比扩张更为重要。鲁肃能够看清这一点,保持冷静,正是他作为谋士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