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个1993年建的仿古建筑吗?烧了再修就是,犯得着全网哭丧?”11月12日下午,江苏张家港永庆寺火情的新闻评论区里,这条留言像根刺,扎得无数人心里发疼。
可当你站在被烧得只剩混凝土框架的文昌阁前,看着警戒线外白发老人攥着旧照片抹眼泪,听当地村民说“这阁子比我爷爷的爷爷年纪都大”,就会明白:被烧毁的从来不是几堆木头瓦片,而是江南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在烟雨中仅存的体温。
11月12日11点刚过,凤凰镇的居民李阿姨正在厨房择菜,抬头看见窗外的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起初以为是谁家烧秸秆,跑到阳台上一看,魂都吓飞了——永庆寺的文昌阁冒起了冲天大火!”她抓起手机就往寺门口跑,路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去。
现场视频里的画面让人揪心:九角三层的文昌阁被烈焰包裹,木质的飞檐在火中噼啪作响,雕花的窗棂成块掉落,黑色的浓烟像一条巨蟒,盘旋在河阳山的上空。
附近中学的历史老师王强赶到时,消防队员正架着水枪往阁顶喷水,水珠刚触到火焰就化作白雾。“我上周还带学生来这里,指着阁内的题字讲施耐庵隐居创作《水浒传》的故事,现在只剩烧黑的梁架在风里晃。”
下午1点多,官方通报传来:明火已扑灭,无人员伤亡,起火建筑为仿古建筑。可这条“安抚性”的消息,却让更多人情绪翻涌。
“仿古建筑怎么了?它承的是千年的香火!”有网友晒出老照片:重建前的永庆寺遗址上,断碑残垣间仍有信徒焚香;1993年重建时,周边村民自发拉砖运瓦,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来帮忙挑水和泥。
要读懂这份惋惜,得先走进永庆寺那1500年的光阴里。很多人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却未必知道,永庆寺在这“四百八十寺”中,曾是妥妥的“顶流”。
它的始建年份能追溯到东吴赤乌年间,比梁武帝“南朝建寺潮”还要早三百年,到了公元536年,侍御司陆孝本舍宅扩建,才真正奠定了江南名刹的地位。
《重修琴川志》里记载着永庆寺的“三绝”,每一样都藏着传奇。一绝是肉身僧像,传说唐代有位高僧圆寂后肉身不腐,信徒求愿屡屡灵验;二绝是天然石井,深不过丈却大旱不涸,明清时遇灾年,曾供半个镇子的人饮水;三绝是寺前八棵桧树,枝桠盘虬如龙凤起舞,徐霞客游历至此,曾在树下提笔记录“古桧含云,佛音绕梁”。
这座古寺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雕梁画栋的奢华,而是它与普通人的烟火联结。元末明初,施耐庵隐居河阳山,常在寺内文昌阁读书著文,阁旁的洗砚池至今还留着墨痕,磨剑石上的刻痕见证着“逼上梁山”的构思;
明清两朝六次修缮,每次都有百姓捐钱捐物,有记载称康熙年间一次大修,附近村落的木匠、瓦匠全来帮忙,管饭就行;抗战时期,寺院曾藏过受伤的游击队员,僧人用草药治伤,用钟声传递敌情。
1958年,原寺遭遇损毁,只留下几方断碑和那口石井。直到1993年,重建工程启动,老人们抱着珍藏的寺志赶来,指着图纸说“大雄宝殿的地基要比原来高两尺,能挡水”;
曾经在寺里读过私塾的老人,一遍遍叮嘱工匠“窗棂要雕牡丹,当年我爷爷就是看着这花纹认字的”。重建后的文昌阁,特意保留了施耐庵的遗迹,登顶就能望见凤凰镇全景,晨钟暮鼓里,藏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我小时候放学,总跟伙伴们来寺里偷摘枇杷,被老和尚追得满院子跑,最后他却塞给我们一兜果子。”58岁的村民张建国站在警戒线外,手里的照片是1999年寺院开放时拍的,那时他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在文昌阁前留影,如今儿子都已为人父。“上周我还带孙子来,指着阁上的飞檐说‘你太爷爷当年帮着建的这房子’,现在……”他话没说完,就别过了头。
火情发生后,文物保护专家的话更让人揪心:文昌阁采用的“九角攒尖顶”工艺,部分技法已经失传,重建时是几位老工匠凭着记忆复原的,如今被烧毁的木构部分,很多细节再也无法复刻。
“古建筑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原装’,更在于它承载的技艺和记忆。”专家举例说,寺里那口石井,井壁的青苔是千年时光长出来的;重建的佛像,颜料配方是老僧人传下来的,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文化基因。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火灾并非毫无预兆。有网友发现,永庆寺公众号在11月1日曾发布“年度消防演练”的消息,可没过几天就删除了。记者联系景区时,工作人员对消防设施的具体情况语焉不详。
熟悉古建筑保护的人都知道,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最怕火,哪怕是重建的仿古建筑,也需要特殊的消防措施——比如用阻燃涂料处理木构件、在隐蔽处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预留足够宽的消防通道。可从现场视频看,文昌阁周边的消防通道似乎被临时堆放的物料挤占,这无疑给灭火增加了难度。
其实,永庆寺的遭遇不是个例。近年来,古建筑火灾频发:2019年,云南大理古城楼被烧,百年木构化为灰烬;2021年,福建万安堡失火,明代军事遗址受损严重;2023年,山西平遥古城一古民居起火,幸好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损失。每次火灾后,“消防措施不到位”“日常巡查流于形式”的问题都会被提及,可类似的悲剧还是不断上演。
有人说,古建筑保护是“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保留原貌,又要保障安全,难度很大。但难度大不代表可以不作为。杭州灵隐寺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在古建筑内安装了无线智能消防系统,木构件都做了防火处理,甚至培养了一支由僧人组成的志愿消防队,每月定期演练。这些措施投入不小,但换来了千年古刹的平安。
11月13日清晨,永庆寺的钟声没有像往常一样响起。阳光透过烧焦的梁架,照在那口千年石井上,井水依旧清澈。几位老人带着香烛赶来,在警戒线外摆上,对着文昌阁的方向深深鞠躬。“寺还在,香火就不会断。”一位老人说。目前,当地文旅部门已经成立专项工作组,起火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修复方案也在加紧制定。
或许不用太久,新的文昌阁就会拔地而起,木构会更坚固,消防设施会更完善。但我们更该记住这场火灾带来的警示:那些矗立在时光里的古建筑,从来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着的历史,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桥梁。它们见过南朝的烟雨,听过唐代的钟声,藏着明清的故事,更承载着当代人的情感。
别再用“仿古建筑”四个字轻描淡写地抹去它的价值。当我们对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感慨时,当我们带着孩子追寻历史遗迹时,更应该明白:保护好眼前的每一座古寺、每一栋老屋,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
愿永庆寺的钟声早日再次响起,愿所有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都能在我们的守护下,平安走过下一个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