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鞅遭遇秦惠文王车裂之前,为了保命他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虽然商鞅的历史声誉不佳,司马迁曾评价他为残暴少恩,并且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但对秦国来说,商鞅的贡献不可忽视。秦国从一个被秦孝公自嘲为蛮夷国家的小国,变成了后来横扫诸侯、独步天下的强国,这一转变与商鞅的改革密不可分。 即便在被嬴虔诬告、受到秦惠文王追捕的危急时刻,商鞅依然没有萌生反叛的念头。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商鞅心地善良,而是他清楚自己根本无法与秦军抗衡。商鞅深知,秦国的旧贵族势力,以及与自己有深仇的秦惠文王,都不会放过自己,因此他明白,自己已无生还的可能。 在《商鞅变法》后,商鞅实施了严格的告奸制度,规定任何被告都必须接受抓捕与审问。如果被诬告,那么举报者将会受到惩罚。然而,根据嬴虔和秦惠文王的态度,商鞅显然难逃厄运。事实上,商鞅在秦国的崛起,全靠秦孝公的信任,而秦国的旧贵族们对商鞅恨之入骨。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史记·商君列传》中的记载道。因此,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并不敢赌秦惠文王会放过自己,因为在秦孝公在世时,旧贵族们对商鞅的暗杀阴谋从未停息过。 为了保命,商鞅每次出门,甚至上朝,都要带着一队保镖,以确保自己的安全。由此可见,尽管商鞅确实帮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并未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正如《史记·商君列传》中所说: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然而,商鞅真的没有办法逃命吗?答案并非完全如此。虽然商鞅在秦国的权力并未得到民众的拥护,但他仍有一线生机。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尚未完全成熟,各国商业繁荣,产生了大量流动人口,这些人对国家的赋税构成了很大的麻烦。商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凭证制度,没有户籍和凭证的人几乎寸步难行,无法在秦国立足。此外,为了维护治安,商鞅还创立了连坐法,一个人犯罪,周围的人都会受牵连。因此,即便商鞅逃跑后有一定的财力,他也无法在秦国找到避难的地方,任何酒馆都不敢收留他,甚至会报告官府,协助捉拿他,生怕被连累。 既然在秦国逃无可逃,商鞅决定逃往魏国。然而,由于他曾以卑鄙的手段迫使魏国割地求和,魏国对他的敌意更深。魏国不仅拒绝收留他,还派人将他送回了秦国。商鞅此时已是走投无路。 面对无路可退的困境,商鞅决定带着家人,依靠自己在封地的势力,攻占郑县,准备在险要地带自守。按照《史记·商君列传》的记载: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如果商鞅之前的逃亡行为还不算大罪,那么他此时带兵对抗国家,就已经属于重罪——谋反。如果他一开始的畏罪潜逃还算得上是自保,那么现在他直接以武力对抗国家,显然已经是犯下大罪。 为了推行变法,商鞅曾对秦惠文王的太子不手软,哪怕是自己的亲王也没有放过。如今,商鞅的犯法行为自然而然也让秦惠文王无情追捕他。最终,商鞅在渑池被秦军抓捕并杀害,尸体被运回秦国,并遭到仇恨他的旧贵族们车裂。商鞅深知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场,但他是否曾为自己留后路?答案是:有的。 商鞅在变法成功后,得到了秦孝公的极大信任,甚至在秦孝公生病时,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这使得他得以除掉许多敌人,树立起强大的威信。但秦孝公真的是完全不怕商鞅造反吗?事实上,秦国的军队一直由宗室控制,而商鞅之所以能在其中呼风唤雨,正是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正是由于这种支持,商鞅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卫国边缘贵族,变成了一个拥有巨大权力的人。 然而,秦孝公死后,商鞅便迅速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商鞅在明知自己前途堪忧的情况下,为何依然执意推动变法呢?商鞅曾是卫国的一个小贵族,受过秦孝公的恩遇,正是秦孝公的《求贤令》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为了报答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商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他曾在太子嬴驷和太子太傅嬴虔触犯法律时,毫不犹豫地用雷霆手段捍卫了法治的威严。正是这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行为,使得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商鞅,甚至憎恨他,但历史会公正地记住他的名字,商鞅的贡献将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