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局势不断恶化,很多历史学者称这一时期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的衰退和外部的压力让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疆土将被分割,民族的未来也充满了危机。 然而,尽管处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中国还是成功地保住了辽阔的土地。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国家在这种困境中坚守?有哪些英雄人物挺身而出,守护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呢?
实际上,能够保卫国家疆土的并非某一单一人物,而是中国人民的集体努力和智慧。正是这些力量的汇聚,才让国家得以勉强坚守。但在这其中,几位人物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分别是左宗棠、赵尔丰和徐树铮。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堪称英雄壮举。正如他所写的诗句所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左宗棠为收复新疆而作出的巨大努力。 自1860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清朝陷入了困境,开始进行洋务运动,旨在自我振兴并学习西方的技术。然而,沙俄却在1864年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强行割去了我国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为严重的是,1865年,阿古柏——一位来自浩罕汗国的军阀,趁着清朝内外交困,带领军队进入新疆,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后改为洪福汗国。那时,洋务运动才刚刚起步,清朝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刚刚结束了太平天国、捻军等一系列叛乱,国家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收复失地。 尽管如此,左宗棠并没有退缩。他虽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但依然凭借个人的努力和智慧筹集了大部分军事费用。左宗棠的西征,几乎全靠他个人和忠诚将领们的共同努力。1875年,年已64岁的左宗棠带着自己的棺材踏上了征途,表明他已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在漫长的旅程中,他克服了酷暑严寒,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最终抵达战场。 左宗棠采取了先北后南的战略,首先迅速收复了北疆,接着逐步推进南疆,最终迫使阿古柏自尽。到1878年1月,左宗棠已经完全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领土,伊犁仍然被沙俄占领。值得一提的是,沙俄在1871年占领了伊犁,直到1881年才勉强将部分伊犁地区归还给中国。左宗棠曾提议通过武力收复伊犁,但由于清朝政府的制约,双方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沙俄也趁机悄悄割走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尽管如此,左宗棠的收复新疆的功绩为中国保住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成为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 接下来,赵尔丰的事迹也不容忽视。赵尔丰是《清史稿》的总纂官赵尔巽的亲弟弟。1903年,赵尔丰得知沙俄与藏区的高层建立了联系,并开始向藏区输送物资和装备。同时,英国也开始通过武力干预藏区,迅速打败了当地的清朝守军。 在这一背景下,赵尔丰被派往四川、西康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即通过取消土司制度,派遣流官来取而代之。此举直接得罪了许多藏区土司,他们中不少人转而支持英国,甚至试图脱离清朝统治,与英国合作。 面对这个局面,赵尔丰带领数万精兵入藏,开始实施强硬的改土归流政策。他成功击败了多个强大的土司,并最终进入了拉萨。更为关键的是,他在平定波密之后,果断进军藏南,设立了察隅县,为我国法理上拥有藏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赵尔丰的成就经常被忽视,但在清朝灭亡之际,他的英勇行动无疑保住了我国大西南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幸的是,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让赵尔丰陷入了动乱的漩涡,最终失去了生命。 徐树铮的事迹同样不可小觑。外蒙地区,即如今的蒙古国和唐努乌梁海,总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早在1728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就已经明确划定了这一地区的边界,理论上这片土地应该属于中国。然而,19世纪末,随着清朝衰弱,俄国开始觊觎外蒙,逐渐在该地区建立了影响力。俄国通过转移俄国人进入唐努乌梁海,并通过购买土地等手段,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上层势力。同时,沙俄在外蒙和内蒙支持代理人,试图分裂这一地区。1911年,沙俄迅速推动外蒙脱离中国,声称其独立,并将该地区变为沙俄的殖民地。尽管从法理上来看这一举动不成立,中国始终没有承认外蒙独立,但在沙俄支持下,外蒙仍然脱离了中国的控制。 然而,在1919年,徐树铮看准时机,果断出兵外蒙,通过雷厉风行的军事行动成功夺回了外蒙的控制权。尽管由于直皖战争爆发,他未能继续维持外蒙的控制,但这一行动为未来争取了机会。虽然外蒙最终没有回归中国,并成为了苏联的附属地区,但徐树铮的果敢决策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左宗棠、赵尔丰和徐树铮,这三位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守护了祖国的疆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其中一些人未能在历史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但他们的伟大功绩应该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