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身处一个无法掌控全局的境地,尤其是当我们并不是最强者时,面对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场合,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去做吧,我绝对支持你!”这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因为这种看似支持的话语背后,往往隐藏着几个陷阱。首先,它可能是在鼓励你去送死;其次,它可能是在借你去做一些冒险的事,利用你的无知无畏为自己开路;第三,可能你被当成棋子,借你的手去伤害别人;第四,或许他们仅仅是把你当作寄生虫的宿主,利用你的资源和力量。总之,这种支持的背后往往充满了无法预料的风险和隐患。
说到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讨论过,孝文帝的迁都计划背后其实有着他个人的政治抱负,他想通过这个举动为自己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然而,实际上,还有比他更加迫不及待的人存在。他们急于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迁都之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公元493年9月22日,孝文帝带领着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抵达洛阳。然而,天公似乎并不眷顾这次迁都,途中几乎全程在雨中行进,大家都非常辛苦。9月28日,孝文帝再次下令,各路大军继续南下。许多人不解,既然已经到达洛阳,为什么还要继续南下?表面上看,孝文帝是准备去南方征战,但其实,他心里早有了打算。他希望有人反对他南下的决定,这样他就可以借这个反对意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迫使自己留在洛阳。这一系列的操作显然是有着深远的政治目的。
接着,9月29日,孝文帝穿上战衣,准备骑马出征。这时,百官们纷纷上前拦住了他的马,恳求他不要继续南下。他们表示:“领导,您再往南走,我们真的活不成了!”孝文帝装作不解,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已经有了决定,却故意问:“南下打仗不是已经在会议上决定了吗?你们这是做什么?”冯太后的男朋友李冲更是立刻配合地说:“什么决定?我们之前不同意南下,是您一意孤行,强烈反对,但您根本不听我们的。”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表态,声声乞求:“这是不合时宜的,臣等愿为国捐躯!”
面对这些劝阻,孝文帝显然不会轻易放过,他怒目而视,训斥道:“我为国家大计着想,为什么你们总是怀疑?既然如此,那就不必再多言了。”话音未落,又有一波宗室成员站出来,继续劝谏,演绎着一场苦苦劝说的戏码。此时,孝文帝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他意识到自己此刻的“演技”已被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接下来,他只需要提出一个巧妙的提议——如果南下不可行,那就迁都洛阳,大家来投票决定。这一提议最终得到了安定王拓跋休和其他人的支持。
通过这一番心机操作,孝文帝成功避开了“南征”这一麻烦的议题,顺利地将迁都洛阳的决定付诸实践。然而,洛阳此时依然像是一座未装修完的“毛坯房”,根本不具备迁都的条件。李冲见状,便出面为孝文帝打圆场,提议大家暂时回到平城,等洛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再来正式迁都。孝文帝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点,顺势回应说,自己正好想巡视国家,既然已经出来了,就不急着回去,干脆去邺城小住一段时间。
10月初,孝文帝在金墉城与穆亮、李冲以及将作大匠董尔一同规划洛阳的建设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命令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向留守官员宣布迁都的决定。为了确保平城的稳定,孝文帝特别安排了心腹将军于烈留守平城,并授予其全权指挥的权力。
这番“先做决定后通知大家”的操作,让平城的官员们措手不及,虽然他们很快被拓跋澄说服,心中虽然有些不满,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迁都的决定。孝文帝再次施展他的“话术”,以四海为家的理念,向群臣解释迁都的必要性。他强调,作为王者,迁都并非不合常规的事,而是顺应历史潮流,自己也有权做出这个决定。
然而,即便如此,孝文帝的手段依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尤其是那些传统派的臣子。他们认为孝文帝采取的“流氓手段”不择手段,深感不满。对于这些人来说,孝文帝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帝王,而是一个独裁者,甚至有了“戏霸”的称号。表面上看,他的操作无懈可击,但实际操作中,他的过度控制和独裁,最终可能会引发更加复杂的政治风暴。
不过,孝文帝显然并不担心这些潜在的风险。直到迁都洛阳的仪式完成,他依然坚信这场“自导自演”的大戏是他巩固权力的最佳方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这场大戏只有一个主演时,其他演员的反感与抵触情绪,最终可能导致戏剧的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