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在四川省崇州市举办。
此次论坛,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协办,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崇州市人民政府承办。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方志之祖:《华阳国志》的传奇身世
《华阳国志》由东晋蜀郡江源(今成都崇州)人常璩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体例最完备的地方志书,其作者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人,被誉为“方志之祖”“蜀史巨擘”。这部典籍系统记述了远古至东晋时期西南地区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人文风物与社会变迁,涵盖今四川、云南、贵州全境及陕西、甘肃、湖北部分地区,不仅是研究古蜀文明的珍贵文献,还开创地方志编纂的基本体例,其“详今略古、注重实用”的编纂理念影响深远。更首次将地方历史纳入中华民族整体历史叙事,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蜀传说,到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黄金面具,《华阳国志》所梳理的“史学线索”,其蕴含的古蜀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宾对话现场。主办方供图
论坛亮点:思想碰撞的学术殿堂
论坛紧扣《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核心议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助力构建古蜀文明研究的学术体系;同时,搭建学术研究与文旅产业的对接桥梁,将典籍研究成果转化为文旅产品、文创IP和传播载体,赋能崇州乃至成都的文旅产业升级。
嘉宾主旨演讲。主办方供图
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廷银,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马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长舒大刚,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所长彭邦本等国内知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开展后三国背景下《华阳国志》的文化突围——兼及地方志的编纂旨趣、古蜀文明的演进脉络与当代启示——基于《华阳国志》的再思考、从地方志到地方史:地方性通史编纂的理论与实践、《华阳国志》与“蜀学”重构、《华阳国志》与三星堆古蜀文明研究等多轮重磅演讲。
对话四川大学李勇先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汪启明教授、西华大学潘殊闲教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剑华研究馆员等,共同探讨《华阳国志》在传承巴蜀文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议。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50余名来自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等《华阳国志》所写所载地区的地方志工作者、学者,面对面开展交流研讨,深入剖析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地方志编纂及历代方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长江上游农耕文明与天府粮仓、蜀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互动比较等方向的价值。与会专家学者还前往坐落于崇州街子古镇的华阳国志馆,对以“一书一馆”方式开展《华阳国志》资源转化与活化利用的“地志+”创新路径进行实地调研。
落地崇州: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将论坛定于成都崇州,不仅因为本次论坛的核心载体《华阳国志》由东晋史学家、地理学家常璩所著,其故乡正是今日成都崇州,更希望通过这一国家级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与修志实践,让《华阳国志》走出学术殿堂,助力传承和弘扬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四川先后组织专家学者整理《华阳国志》等旧志文献,系统开展《华阳国志》与古蜀文明的研究阐释,集成全国首部《华阳国志》版本汇刊,收录历代24种重要版本并入藏国家版本馆。在崇州建设华阳国志馆,占地2300平方米、展陈面积达960平方米,以“方志鼻祖・蜀史巨擘”为主题,通过三大主题展区、九大核心展项,运用数字投影、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方位、沉浸式地呈现了《华阳国志》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打造华阳国志主题街区,创新“一部方志+一条演艺街+N个场景集群”体验模式,孵化方志研学品牌,推动文化体验和街区消费无缝衔接。
合作协议签约现场。主办方供图
据悉,论坛期间发布了以《华阳国志》题襟馆版古籍为原型进行装帧设计的《华阳国志》个性化主题邮票,并面向公众与收藏者限量发售。同步举行了成德眉资党史和地方志事业同城化发展联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建立常态化史志资料交换机制,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四市史志资源“一键查询、全域共享”,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邱新立,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何晓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建春、副主任刘自强,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张守四,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吴玉莲,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冬莉,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红平,崇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饶程,崇州市委副书记王峰及成德眉资史志机构负责人出席论坛。(朱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