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险胜、赵国惨败告终。秦国大将白起通过血腥的计谋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兵,这一残酷的行为使秦国背上了“暴秦”的恶名。而赵国的指挥官赵括,则因为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成为后人嘲笑的对象。然而,若赵国没有在长平之战中临阵换将,而是继续让廉颇指挥对抗白起,赵国的胜算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为了做出合理的对比,我们可以参考李牧抗击匈奴时的战例。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廉颇采用坚守阵地、以守为攻的战略,持续近两年。然而,在赵国将领被更换后,赵国军队最终陷入惨败。李牧的情况与廉颇相似,他也长时间驻守在赵国北部防线,防备匈奴的进攻。
李牧在军事上的作战风格与廉颇十分相似,他在防线上的坚守做得非常好。李牧除了日常组织军营建设,收税供养士兵,还加强了骑射训练,甚至修建了多个烽火台来确保信息畅通。此外,李牧还派遣间谍搜集匈奴的情报,保持对敌情的高度敏感。然而,李牧有一条极为严格的命令:禁止士兵主动出击,违者必定处死。这一命令让李牧的部队在长期坚守中并未取得显著的战果,赵孝成王对李牧表示不满,并批评他缺乏果断行动。最终,李牧也像廉颇一样,被调换了。幸运的是,李牧很快得到了重新启用的机会。在重新整顿后,他采取集中兵力围歼匈奴的战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十多年内匈奴再也不敢轻易侵扰赵国。
廉颇与李牧的战术相似,但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首先,秦国与匈奴在战术上有本质的差异。匈奴擅长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而秦国则在阵地战、攻坚战和运动战等多个领域都有极强的能力,并且在骑射技术上也不逊色匈奴。因此,廉颇面对的敌人是一支综合实力极强、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秦国的军队在当时几乎没有敌手,因此廉颇采取稳扎稳打、依托防线逐步反击的策略,本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然而,长平之战并非单纯的军事较量,政治博弈也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昭王当时已位高权重,深谙权谋之道,而赵孝成王刚刚继位,经验尚浅。秦国从秦孝公时期就开始实施东进战略,力图打破六国联盟,最终达成统一。长平之战不仅仅是为了占领上党郡,它更是秦国战略中的关键一步,秦国需要不仅仅击败赵国的主力,还要摧毁赵国的军事力量,彻底打垮赵国的抵抗力。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上兵伐谋”,最好的战略是通过谋略取胜,其次才是外交手段,最后才是通过兵力。因此,秦国通过精妙的外交手段,成功瓦解了赵国的合纵联盟,赵国孤立无援,形势非常不利。
赵国的边防线也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惨烈的调整。最初,廉颇指挥下,赵军与秦军在多条防线展开激烈对抗。赵军的防线由空仓岭、丹河和百里石长城组成,而秦军则设立了沁河、空仓岭和丹河防线。赵军的空仓岭防线最早被突破,迫使廉颇后撤至丹河防线。然而,尽管两军在丹河形成了僵持,廉颇始终未主动进攻,稳守防线,无法取得突破。在这种僵持局面下,赵国突然换将,由赵括接任指挥,最终导致了战争的转折。
如果廉颇继续指挥,他是否能扭转战局?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根据史料记载,秦国的王龁多次主动进攻,但都未能突破廉颇的防线。如果廉颇继续坚持防守,情况或许会持续下去,直到白起上场。白起以围歼战术闻名,他在伊阙之战中就曾成功诱敌深入,摧毁魏韩联军。然而,廉颇经验丰富,防守严密,白起的围歼战术可能未必能奏效。
但最终的结局表明,即使廉颇坚守防线,秦国可能依然会动用更多兵力,采取决战方式改变战局。像王翦与李牧的对决一样,在赵国已显疲弱的情况下,秦国凭借更强的兵力,逐渐取得了优势。
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还与外部的政治博弈密切相关。如果赵国能拉拢更多盟友形成合纵,局势或许会有所不同。如果廉颇能坚持防守而不换将,赵国的胜算也许会更大。
总体来说,李牧在抗匈奴时的守势证明了防守战术的有效性,而面对秦国这样强大的敌人,廉颇的稳扎稳打可能会更有机会逆转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