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鸿门宴,不少人都会替项羽可惜。明明手握一把好牌,账内埋伏好刀斧手,只要摔杯为号,刘邦就性命难保。可他偏偏放虎归山,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很多人说他是妇人之仁,心太软下不了手。但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项羽可是能破釜沉舟、坑杀降卒的狠角色,怎么会在关键时候心软?其实,他不杀刘邦,是发现了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刘邦身上有“天子之气”。
先说说鸿门宴前的背景。刘邦先一步攻入咸阳,按事先约定,本可以在关中称王。可他偏偏封存了府库,还退出咸阳驻军霸上,甚至宣布“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波操作让项羽很不爽,觉得刘邦在装好人收买人心。范增也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刘邦这小子以前贪财好色,现在进了咸阳居然变了性子,肯定有大图谋,还说自己夜观天象,刘邦有“天子之气”,必须趁早除掉。
项羽本来已经动了杀心,才摆下这桌“鸿门宴”。可刘邦一进帐,情况就变了。刘邦刚进门就扑通跪下,姿态放得极低,一口一个“臣”,还解释说自己进咸阳只是帮项羽看守财物,盼着将军早日到来。这话说得项羽心里舒服了不少,但真正让他犹豫的,是刘邦身上的气场和身边人的反应。
当时刘邦身后站着樊哙,这汉子看着粗犷,眼神却带着一股悍不畏死的劲。项羽赐酒赐肉,樊哙直接用剑切着生肉就吃,还当面顶撞项羽,说他杀有功之人是“亡秦之续耳”。换作别人,项羽早就让人拖出去砍了,可面对樊哙,他居然没发火,反而说了句“壮士”,还赐了座。这不是项羽大度,而是樊哙身上的那股护主气势,让他隐约觉得刘邦不是普通人。
更关键的是刘邦本人的表现。范增好几次举玉玦暗示项羽动手,刘邦都看在眼里,却始终面不改色,继续谦卑地敬酒说话。换成一般人,此刻早就吓得腿软了,可刘邦硬是撑住了。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根本不是普通诸侯该有的。项羽忽然想起范增说的“天子之气”,再看看刘邦身边的樊哙、张良,一个个都透着股非同寻常的劲头,他心里开始犯嘀咕。
在当时的人眼里,“天子之气”可不是迷信说法,而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气场。比如秦始皇当年南巡,刘邦远远看到那阵仗,就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而项羽看到则说“彼可取而代也”。两人的反应不同,气场也不同。鸿门宴上,项羽近距离观察刘邦,发现这小子虽然姿态卑微,但眼神里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身边还聚集了一群能人异士,这正是“天子之气”的表现——能聚人、有定力、懂隐忍。
项羽心里很清楚,如果刘邦真有天子之气,那杀了他也没用。反而会落下杀功臣的骂名,让天下诸侯寒心。当时他虽然实力最强,但还没到一统天下的地步,各路诸侯都在观望。要是杀了刘邦这个“有天命”的人,万一传出去,大家肯定会觉得他逆天而行,到时候群起而攻之,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范增后来气得直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其实他没明白项羽的顾虑。项羽不是不想杀,是不敢杀。他宁愿相信刘邦有“天子之气”,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他骨子里的骄傲也让他不屑于用这种暗杀的手段,觉得赢要赢得光明正大。就像后来楚汉争霸,他还提出要和刘邦单挑决胜负,可见他有多看重“名正言顺”。
刘邦也抓住了项羽的这个心理,找机会就溜了。等项羽反应过来,已经追不上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刘邦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在垓下打败了项羽。项羽乌江自刎前,还喊着“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到死都觉得,自己不是输在能力上,是输在了“天命”上。
说到底,项羽不杀刘邦,不是心软,是他被“天子之气”这个说法困住了,也被自己的骄傲和顾虑绊住了脚。他看不到刘邦的隐忍背后是步步为营,只觉得那是天命难违。
要是你站在项羽的位置上,鸿门宴上会怎么做?是不管什么“天子之气”直接动手,还是像项羽一样顾虑重重?或者你有更好的办法,既能除掉刘邦,又不落下骂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