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纪的清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机,国家风雨飘摇。 国内,太平天国的起义风起云涌,局势动荡不安;同时,鸦片战争的爆发让清朝更加陷入困境。更有陕甘一带的民众暴乱,社会动荡不已,百姓生灵涂炭。然而,西方列强却在此时看到了机会,纷纷盯上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像贪婪的猛兽盯住了猎物。对于他们来说,衰弱的中国仿佛是一块肥美的肉,等待着被分食。
西方列强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开始策划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占据一席之地。日本悄然从东海而来,逐步开始侵占台湾;沙俄则悄悄从西北逼近,蚕食新疆伊犁。在这内外夹击的情况下,清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四面楚歌,难以自拔。就在此时,一位英雄挺身而出,怀揣拯救国家的决心,仿佛是天命所派,成为了时代的救世主。 这位英雄就是左宗棠,被梁启超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历史学者评价他为“除唐太宗外,对中国疆土贡献最大的人”,他被誉为晚清中兴的名臣之一。 (二)清朝末期,国家的政治腐败,经济低迷,百姓生活困苦,整个国家似乎走向了衰败。 在这个背景下,湖南省一个贫困的小县城里,生活着一位名叫左观澜的书生。凭借微薄的教书收入,他艰难地维持着家人的生计。虽然生活艰苦,左观澜始终坚信,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特别是他的儿子左宗棠,聪明好学,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14岁时,左宗棠在县试中一举夺得状元;15岁时,虽然在长沙府试中败给了一位老学者,但仍然名列第二,成为了周围村镇里人们口中的“神童”。左观澜为此感到欣慰,内心充满了希望。 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眷顾人。几年之内,左宗棠的父母相继去世,家庭的变故让他痛苦不堪,原本顺畅的科考道路变得异常艰难。在守孝六年后,左宗棠重新振作,决定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命运依旧没有给他机会,三次科考均未成功。经历了失望和挫折后,左宗棠决定放弃科举,转而专注于更为实用的学问,如水利、农业改革等。 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左宗棠的学问不断提升,身边也渐渐聚集了一些有识之士。当地的富商周衡因欣赏左宗棠的才华,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左宗棠有了家庭的支持,能够专心投入到“经世致用”的学术探索中。 正如古人所言:“志同道合者,可遇不可求。”左宗棠的学术追求逐渐引起了陶澍的关注。陶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与左宗棠有着相似思想的学者。两人因学术志趣相投,很快成为了朋友。陶澍非常推崇左宗棠的才华,并邀请他一起游玩。 陶澍的推崇使得左宗棠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许多官员都希望能将他招揽入幕下。然而,左宗棠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拒绝了这些诱惑。正因如此,当时禁烟运动的领袖林则徐得知了左宗棠的事迹,特意在1849年途经湖南长沙时提出要会见左宗棠。 这次会面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话”。当时,左宗棠因兴奋过度,不小心跌入水中,场面一度有些尴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交流,他们热烈地讨论了如何应对外来侵略,最终达成共识,决定采取“禁烟”和“守卫新疆”的具体行动。 然而,左宗棠还是需要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来展现自己的抱负。 (三)直到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局势愈加复杂,太平军攻入湖南。湖南巡抚张亮基在绝望中想到了左宗棠,便将指挥权交给了他。左宗棠果断出战,亲自带队迎敌,成功守住了长沙城。凭借这一战,他一举成名,被朝廷任命为知县,权力和声望都迅速提升。 随着张亮基的调离,新的湖南巡抚骆秉章接任,他非常赏识左宗棠,主动邀请他留在湖南,参与军政事务。左宗棠也没有推辞,毫不犹豫地接过了大权。在他的治理下,湖南的财政危机得到了解决,漕粮税制也迎来改革。这些改革不仅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也为日后湘军的资金筹集提供了支持。 (四)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与左宗棠有着深厚的友情。两人在年轻时曾一起参加乡试,各自名列前茅。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当曾国藩在太平天国战役中发现兵力不足时,立即想到了左宗棠,于是向朝廷推荐他,要求左宗棠组建一支辅助军队。朝廷批准后,左宗棠迅速组建了一支名为“楚军”的队伍,并与湘军并肩作战。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左宗棠训练出了这支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 不久后,太平军再次攻入清朝的江南大营,左宗棠亲自率领楚军赴江西,凭借卓越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技巧,他协同湘军成功击败了太平军的主力。此战后,左宗棠被升职为封疆大吏,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 (五)太平天国的余部终于被彻底剿灭,但清朝内部的动荡并未就此结束。各地的民变和暴乱接连不断,刚刚解决了太平天国的问题,清朝便不得不面对陕甘地区的民族叛乱。就在左宗棠忙于平定地方叛乱时,阿古柏带领乌兹别克人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并宣布建国,几乎完全丧失了新疆。 背后的更大威胁来自于英国和沙俄的支持。英国为了一己私利,暗中支持阿古柏,并提供大量军火;沙俄则以“帮助中国看守领土”为名,强行派兵侵占新疆的伊犁地区。在此危急时刻,左宗棠没有退缩,仍然向朝廷提出出兵收复新疆的请求。 然而,这一请求在朝廷内部分化了意见,海防派和塞防派展开了激烈争论。最终,左宗棠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周密的论据打动了朝廷,成功获得了收复新疆的批准。 虽然清朝财政捉襟见肘,但左宗棠通过私人资金解决了军费问题,带领军队迅速出征。在他的指挥下,仅用了两年时间便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除了伊犁。然而,在朝廷派遣外交官崇厚进行谈判时,发生了意外,崇厚将伊犁割让给了沙俄。得知此事后,左宗棠愤怒不已,决心亲自出征,夺回伊犁。尽管已年过七旬,他依然毫不犹豫,准备再度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