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深秋,寒风刺骨,冬季的脚步渐近,东北抗联第二支队因缺乏物资,决定发动一次突袭,目标是密山县附近的日军仓库。据传那里物资丰富,包括急需的冬季装备,尤其是皮大衣。出发前,支队长王效明下达了一项特别命令:“只拿皮大衣,其他的都不拿。”
那么,为什么王效明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次突袭行动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那年冬天,抗联第二支队已多次与日军激战,人员和物资损失严重。为削弱抗联力量,日军实施了“归屯并户”政策,将百姓强行迁入集中区,连村庄也被夷为平地,抗联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深山老林成了他们唯一的栖身之地。可是,随着严冬的来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悄然降临。 营地中,寒冷和饥饿已经使许多战士体力不支,冻伤和关节僵硬成了常态。虽然战士们依然眼神坚定,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衣物和食物支撑,这个冬天可能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战。 正当一切陷入困境时,支队长王效明急匆匆拿着一张破旧的地图走进营地。“同志们,有好消息!”王效明摊开地图,指着上面圈出的位置说道:“侦察员发现,密山县西边有三个日军仓库,里面存放着大量物资,包括棉衣、皮大衣以及其他冬季必需品。” 这一消息如同一针强心剂,瞬间振奋了所有疲惫的战士。然而,王效明接下来的话让他们的兴奋情绪稍显紧张:“仓库有日军把守,虽然守卫兵力不多,但我们必须小心谨慎,确保万无一失。所以,这次任务将分批进行。” 战士们明白,这次任务充满风险,但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这几乎是唯一的生存机会。 一名年轻的战士忍不住问:“支队长,如果有机会,能不能全部带回来?” “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体力。”王效明果断回应:“能带多少就带多少,重点是皮大衣,其他的都不取!” 皮大衣?战士们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王效明耐心解释:“皮大衣能够抵御极端的严寒,比棉衣更耐用,特别适合我们这种环境。”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我们的目标是活下去,而不是抢物资。” 王效明的话让所有战士都感到一阵震动,原本的疑惑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坚决与默契。接下来,他继续安排了具体任务:“仓库分为三处,我们分成三队,分别行动。第一队前往最远的仓库,第二队去另一个,支队部和警卫营负责最后一个。任务定在三天后,晚上八点准时开始,所有小队同时行动,发出红色信号弹,合力完成突袭。” 接下来的几天,支队的骨干们彻夜分析地形,推演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了详细的应急预案。战士们检查装备,做好出发的准备。 行动的日子终于来临,王效明一声令下,战士们背起轻便的行囊悄悄出发。由于预见到带回的皮大衣可能会超过预想的重量,背包里的物资非常有限。白天,他们藏匿在茂密的树林里,避开敌人的巡逻,到了晚上便悄悄向目标推进。 三天后的深夜八点,战士们终于抵达了预定位置,藏匿在距仓库不远的矮树林里。透过树丛,他们清晰地看到仓库的轮廓。那是一座被高墙和铁丝网包围的建筑,外面挂着昏黄的灯笼,照亮了部分区域,仓库周围有几名日军哨兵在巡逻,偶尔发出低语声。 李忠义,队伍中的指导员,接到指令后示意战士们准备。尽管夜色深沉,但每个战士都能凭借默契听懂指令。这支队伍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已经不需要多余的语言。 “我们必须悄无声息地进入,给敌人措手不及。”李忠义低声说道,战士们纷纷点头,准备开始行动。 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仓库,利用绳索悄悄攀爬铁丝网,尽量避免发出任何声音。就在其中一名战士翻越铁丝网时,哨兵突然转头望向他们,大家立刻伏身在地,屏住呼吸,直到敌人视线移开,才继续前进。 接下来是围墙的障碍,葛万宝和吕德才迅速拿出木杠,小心架设。李忠义第一个攀爬上去,但就在那一瞬间,“咔嚓”一声响,木杠竟然断了!他险些失足,但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成功抓住墙沿,稳住了身形,最终顺利翻越围墙。接着,他扔下绳索,其他战士一个接一个地翻了过来。 经过一番隐蔽的摸索,他们终于找到了仓库的大门,迅速清除障碍,打开了仓库的大门。仓库内部堆满了棉衣、皮大衣和其他日常用品,看到这些物资,战士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李忠义低声提醒道:“记住,支队长的命令:只拿皮大衣。”战士们果断行动,迅速将皮大衣捆扎好,肩扛背驮。就在这时,夜空中升起了红色信号弹,其他小队也开始了突袭。与此同时,仓库外的日军开始急促奔向仓库,发现了异常。 “撤退!”李忠义迅速下达命令,战士们扛着皮大衣迅速撤离。几个战士将附近的干草堆放进仓库,用火柴点燃,仓库瞬间被大火吞噬,伴随着火光,战士们朝着密林方向撤退。 敌人紧随其后,支队长王效明带领队伍加速前进,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突然,远处传来了几声枪响,敌人已经追了上来。 “继续走,别停!”李忠义冷静指挥,大家依靠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周旋,步步后撤。 最终,敌人的追击渐渐停滞,战士们成功脱离了包围圈。第二天,队伍迅速返回,重新挖出了埋藏的皮大衣,并顺利带回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