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人临终前送给你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面对这样巨大的诱惑,你会选择保留它吗?唐朝有一位官员,面对这个考验时的决定非同寻常,最终成就了一段传奇,令人叹为观止。 在唐朝开元初年,李勉担任浚仪(今河南开封)县尉一职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他的升职调动手续也在办理中,因此,他在履行新职务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放下公事,像个普通文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游历四方,过着悠闲的生活,享受清风明月,暂时远离世俗的繁忙。
江南一直是李勉梦寐以求的地方,他决定去广陵游历一番,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船行至睢阳(今河南商丘)时,李勉准备让船家靠岸,正巧看到岸边有一位年老的波斯老人等候。他身形瘦弱,鼻梁高耸,眼睛深邃,鬓发花白,气宇不凡。老人似乎对李勉十分熟悉,仔细地打量了一阵后,颤巍巍地走上前,拄着一根光滑的栗木拐杖,恭敬地对李勉行礼,说道:老朽身处异乡,突发重病,急需回到江都,船只稀少,想请贵公搭载一程。 李勉看到老人可怜,心生怜悯,便让船家扶他上船,并继续朝广陵方向航行。 船行顺风,渐渐逼近广陵,李勉发现波斯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于是每到一座镇,他都会为老人购买一些粥汤以示照顾,老人对此感激涕零。老人告诉李勉,自己本是波斯的王室贵族,二十年前随本国商船来大唐经商,未曾回国,家中有两个已长大的儿子,可能正在寻找自己。 随着谈话的深入,老人感到自己的生命已无多时,他决定将心中的秘密告诉李勉。原来,在波斯国发生过一次宝珠失窃事件,国王下令,谁能找回传国宝珠,便能享受世代的荣华富贵。当年年轻的波斯老人因渴望荣华,违背家人反对,离乡来大唐经商,历尽艰辛寻找宝珠。二十年后的今天,他终于找到了这颗价值连城的宝珠,只要带回国,他便可以一跃成为富贵人。 为了保护宝珠不被人夺走,老人忍痛在自己大腿上挖了一个小洞,把宝珠藏了进去,并缝合了伤口。随着时间流逝,伤口愈合,外表看起来毫无异常。 然而,老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决定将宝珠赠与李勉,以报答他一路的照顾与恩义。说完,老人取出刀子割开自己的伤口,将宝珠取出,递给李勉,并在昏迷前说了一声感谢,随后永远闭上了眼睛。李勉对这突如其来的财富毫不动心,他确认老人已经去世后,便为他准备了衣物并安葬在当地,且把宝珠悄悄放入老人的口中,与他一同入土。 波斯老人带给李勉的不仅是一颗宝珠,更让他开始思考起老人家族的未来。他记得老人提到过,自己的儿子可能也已经来到大唐,于是他每天都去胡人聚集的地方,希望能遇见那位年轻的胡商。 有一天,李勉走过扬州的一处旗亭时,忽然在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胡商,面容与波斯老人极为相似。李勉心生喜悦,将他拉到一旁,询问他的来意。年轻胡商说,自己的父亲二十年前来到大唐,之后音讯全无,这次自己专程来寻父。 年轻胡商接着又嘀咕了一句:唉,都是那颗狗屎传国宝珠害的! 李勉心中一喜,终于确认他就是波斯老人的儿子。他便将年轻胡商带到父亲的墓前,告诉他父亲生前将宝珠放在嘴里。 年轻胡商听后非常吃惊,沉默了片刻,随后跪倒在父亲墓前痛哭,最终挖开墓地,取走了宝珠。 二十年后,李勉已在官场上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一天,一群胡商将几大箱金银送到李勉的衙门,声称是奉波斯国宰相之命,特地送来感谢李勉的礼物。 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收录在北宋《太平广记》一书中,或许并非纯粹的虚构,而是真实的历史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