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
姓氏,不仅是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标识与鲜活见证。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家族迁徙、地域发展与文化交融。
近日,一场聚焦于长沙姓氏文化的思想碰撞——《千年百姓——从族谱中解读长沙姓氏》(以下简称《千年百姓》)交流研讨会在长沙政协同心园举行。
一本族谱如何讲述长沙三千年城史?现场,专家学者、家谱研究者和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长沙族谱文化、姓氏渊源与优良家风传承等话题畅所欲言,深入分享交流。
《千年百姓》由长沙市政协组织编著,以长沙地区姓氏文化为切入点,依托族谱、地方志与出土文献,收录137个长沙姓氏族谱,巧妙地将视角聚焦于姓氏族谱,从中探寻长沙城市文明发展脉络,提炼富有时代价值的家风内涵,让族谱“活”起来,将小众资源转化为焕发时代光彩的公共文化产品。
梳理鲜活的地方人文“DNA图谱”
据悉,《千年百姓》收录137个长沙姓氏族谱,既有熊、屈等扎根千年的本土大姓,也有李、金等移民家族,更有瞿、文等罕见姓氏。书中不仅系统梳理了长沙姓氏的源流、迁徙与演变,也将家族记忆与城市精神有机融合,如同一部鲜活的地方人文“DNA图谱”,连接起一座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书中,“左家塘”“陈家垅”等长沙人耳熟能详的街巷名称与姓氏迁徙深度互证,让读者从一口古井、一条老街中触摸历史温度。
同时,《千年百姓》还结合老地图、祠堂碑文等图文资料,立体还原了姓氏背后的家族奋斗、移民浪潮与文化交融,为大众了解长沙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地方记忆读本。
例如,书中以“江西填湖广”为背景,通过姓氏迁徙路径印证了移民对长沙人口重构的影响;提出姓氏地名化理论,论证了“左家塘”“马王堆”等地名从家族聚居标识到公共空间符号的演变,反映了传统宗族社会向近代市民社会的转型等。
从姓氏文化解读城市发展变迁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仰岳楼家谱馆副馆长杨印文出生于谱牒世家,他认为,《千年百姓》“见人、见物、见精神”,从各个姓氏族谱中提炼出共性价值,既彰显了“家是最小国”的家国情怀,又呼应了传承优秀家风的时代主题。“从姓氏族谱解读长沙历史的突破,填补了地区性姓氏文化研究的空白。”
“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长沙国轪侯利仓和辛追夫人,是长沙黎氏的先人。”浏阳黎氏文化研究学者黎汉辉介绍,长沙地名“黎托”便与轪侯利仓和辛追夫人的后裔有关。而长沙黎氏还有当代浏阳“黎氏一门三院士”的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兄弟,为中国医学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千家百姓》让族谱里的家训家风活起来,在新时代的长沙绽放出璀璨光芒。”
“侯家塘”是长沙重要的地理坐标,承载着城市的现代节奏。这个名字的背后,正是长沙侯氏先祖在此地生息繁衍、垦殖建设。“从一个具体的地名我们可以窥见,长沙的繁荣正是由一个个如侯家一般的家族,一砖一瓦构筑起来的。”宁乡侯氏文化研究学者侯佳林说,姓氏文化绝非故纸堆里的陈年旧事,《千年百姓》串联起的是无数个“家”的故事,让脚下的土地变得更加真实、立体而温暖。
此外,来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简牍博物馆、市地方志编纂室、长沙图书馆、市委宣传部的有关负责同志陈仁仁、马代忠、李德胜、王自洋、杨立平还围绕长沙族谱文化、姓氏文化、家风传承等进行了交流分享。
“千”字系列丛书创新政协文史工作
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富有统一战线特色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的“看家本领”。
近年来,长沙市政协坚持守正创新,除《千年百姓》以外,还策划打造了包括《一步千年——走进长沙历史步道》《千锤百炼——长沙制造那些事》《千韵百景——以诗词解读长沙地理之美》《千工百匠——长沙烟火中的非遗魅力》在内的“千”字系列文史丛书。
“我们始终紧扣全市中心工作,聚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注重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据市政协文史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长沙市政协持续推动文史工作从“史料汇编”向“价值共创”转型,通过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协作格局,不断提升文史工作的专业性与社会参与度,积极探索文史资料赋能社会治理的新时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