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也可能是历史的真实,让他在后人眼中始终显得神秘莫测。他的智慧和深谋远虑让人难以完全理解。刘备临终时,把蜀汉的江山和继位的责任托付给了诸葛亮,这也让他在后期竭尽全力地进行北伐,试图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然而,尽管他拥有非凡的智慧,他也不过是凡人,最终仍然无法避免死亡的命运。在他临终前,他留下了一个谜一样的遗言。
为了完成自己的遗愿,诸葛亮用尽全力去辅佐刘禅稳固政权,并继续北伐曹魏,然而他却在第五次出征时重病倒下。这一次的病情来势汹汹,显然预示着他即将离世。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仅要辅佐年幼的刘禅稳固蜀汉的政权,还肩负着统一天下的梦想。虽然他依旧年轻,然而时间紧迫,他知道自己必须加快步伐。 于是,诸葛亮拼命工作、操劳过度,最终因病倒下,甚至连他的敌人司马懿也能看出,诸葛亮恐怕再也无法站起来了。聪明如他,怎会不清楚自己身体的状况?于是,他开始布置后事,包括谁将接替他的位置,如何继续对付曹魏,如何辅佐刘禅等。然而,这些安排都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蜀汉的长远发展。但在临终时,诸葛亮也顾虑到自己,于是他留下了一个特别的遗愿: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这八个字,单看表面似乎并不复杂,但它们却包含着诸葛亮临终时深刻的心思。诸葛亮临终留下这样的遗言,显然不会是随便说的。他要抬棺的人朝南方行走,直到棺木的绳子断裂为止。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含义却深不可测。诸葛亮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他真的只是让棺木向南走到绳断为止吗? 当诸葛亮的遗体被抬回成都时,刘禅极为悲痛,但仍然亲自迎接他。大将姜维,也就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按照遗命将遗书交给了刘禅。遗书中,刘禅得知了诸葛亮的要求:他希望自己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而不需要修建华丽的陵墓,只需在山中挖一个合适的洞穴放置棺木即可。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要求按照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方式进行安葬。 刘禅虽然对诸葛亮的这个要求感到不解,但他并未反对。这种安排看似并不奢华,却仍然为诸葛亮保留了应有的尊严。毕竟,作为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诸葛亮的葬礼不能过于简单。于是,刘禅选定了四位将军来负责抬棺,并指示他们向南走,直到绳子断裂,再挖出一个洞穴安葬。然而,遗憾的是,诸葛亮的遗命并没有明确指定安葬地点,这使得这四位抬棺者并不知道何时才算完成任务。虽然刘禅为其选择了最好的木材和坚固的绳索,但这四位抬棺者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经过多日行走,绳子依然没有断裂的迹象,四人开始心生疲倦,纷纷想要放弃。最终,一位抬棺者提出干脆直接割断绳子,反正只有他们四人知情,刘禅也不会察觉任何异常。经过漫长的行程,他们放弃了最初的誓言,私自选择了一个地方,将棺木埋入土中,草草结束了任务。 然而,当姜维看到棺木的绳子被割断时,他立刻察觉出了问题。由于割断绳子的切口非常平整,显然是经过精心处理的。经过审问,这四位抬棺者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们承认自己违反了诸葛亮的遗命。得知真相后,刘禅非常愤怒,立即处死了这四人。 这起事件让刘禅突然明白,原来诸葛亮在临终前布下了一个深远的计谋。由于这四个抬棺者被处死,诸葛亮的葬身之地永远成为了谜。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他葬在哪里。而他选择的定军山,是一片树木茂密的地方,根本无法查找出棺木的确切位置。诸葛亮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一计谋,确保自己的葬地不会被任何人发现。 为什么诸葛亮要这样做呢?三国时期,盗墓之风盛行,而曹操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设下了很多疑冢,制造了很多无法确认的墓地。诸葛亮显然也看透了这一点,他知道,这四个抬棺者最终会选择割断绳子,而他也预料到刘禅会处死这四人。最终,诸葛亮的墓地成为了永远的秘密,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它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