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历史时间跨度为1271年12月18日至1368年9月14日,其历任帝王包括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硕德八剌等。元朝的领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8500万人,军队规模约为50万人,经济总量也非常庞大,元朝初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20亿美元。众所周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朝代。从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元朝地图来看,其疆域东至库页岛和日本海,南界南海,西至天山,北至北冰洋,几乎涵盖了大半个西伯利亚,总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 然而,实际上元朝并未完全控制西伯利亚。在那个时代,西伯利亚对元朝的统治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元朝政府把西伯利亚地区的民族称为林木中百姓,由于这些林木中百姓人口稀少,并且过着游牧或流动的生活,元朝朝廷并未为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虽然在名义上,西伯利亚可能被视为元朝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元朝并未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的治理。
即便如此,元朝的领土依然是空前辽阔,堪称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一些人认为,成吉思汗及其后代曾带领蒙古军队一路西征,直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认为元朝的版图跨越欧亚大陆。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准确的。尽管元朝是蒙古帝国的延续,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元朝并不等同于蒙古帝国。将蒙古帝国所占领的东欧部分纳入元朝的版图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来,蒙古军队的军事优势无可匹敌,但蒙古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相对落后,未能形成有效的行政体系来治理如此庞大的领土。每当蒙古大汗征服一块新领土时,通常会将这些领土分配给宗室或功臣,由他们分别治理。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这些汗国有着强大的独立性,蒙古大汗只能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对这些汗国的控制。 元朝的建立后,忽必烈将治国的重点从蒙古本土转向了中原,并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将草原帝国转变为适应中原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封建王朝。因此,元朝与蒙古帝国存在显著的差别,不能将蒙古帝国的版图直接套用到元朝的疆域上。从严格意义上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统一国家的朝代,继承了秦汉、西晋、隋唐等朝代的统一局面。当时,元朝的领土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马来亚山以南的地区、以及不丹、锡金、缅甸东北部和泰国北部等地。元朝还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划制度,将行省体制引入国家治理之中,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元朝时期,蒙古人不仅使中国的政治势力深入西藏,使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还消灭了大理政权,设立了云南行省,从而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云南地区长期割据中央政权的局面。元朝的扩张和辉煌成就令世界为之瞩目,也成为了现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