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和罗荣桓元帅领导的山东军区,最初都是以红一方面军中的八路军115师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的。接下来,我们先来讲讲晋察冀军区的情况:
1937年10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大捷和阳明堡大捷取得胜利后,从五台山出发。当时,115师的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接到任务,留下来继续带领一支部队,组成了晋察冀军区的基础。聂荣臻与杨成武带领的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以及两个连,共计约2000人,开始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建设根据地。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晋察冀军区的规模已经扩大,拥有9个纵队、26个旅和1个教导师,部队人数约为20万。经过1946年的整编,军区的规模缩小为4个纵队、11个旅,总人数降至约51000人。 到渡江战役前,华北野战军的规模为24万人。特别是其中的18兵团,原本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战役后留在山西的部队,经过徐向前元帅的三年打磨,培养成了一支精锐部队。 接下来是山东军区的情况: 1938年12月,罗荣桓元帅和陈光将军带领师直属部队与686团等部队组成东进支队,前往山东,逐步发展起山东根据地。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山东军区的正规军人数已经达到27万,占当时整个我军人数的三分之一。民兵的数量也非常庞大,达到了50万。 到渡江战役前,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了第3野战军。这个军区下辖4个兵团、15个军、1个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总人数达到58万。这两个军区,都是由聂荣臻和罗荣桓两位元帅领导,最初以八路军115师为基础,后来各自吸纳了更多部队——晋冀鲁豫部队和新四军部队,最终发展成了华北军区和华东军区。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华北野战军的兵力为24万,三野却达到了58万,兵力差距超过一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不同。晋察冀军区地处同蒲线以东、正太线、石德线以北、张家口、宁城等地一带,军区内除了冀中大平原,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山岳地带。总体来说,晋察冀的交通非常不便,周围环境闭塞,经济条件也较为贫瘠。 与之相对,山东军区位于华北平原,西面与津浦路和冀鲁豫区相连,北面连接天津,南面与苏北相连,东靠沿海,交通便捷,经济相对发达。 其次是根据地建设的基础不同。晋察冀根据地最初建立在山西五台山一带,当时这里长期处于阎锡山的控制之下。北方的革命氛围并不像南方那么浓厚。例如,辛亥革命时,北方仅有山西响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都没有在北方爆发。直到1924年5月,山西才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较晚起步。因此,晋察冀的革命基础相对薄弱,建立根据地时群众支持也并不强。 而山东则不同,虽然地处北方,但因为靠近沿海,革命气氛浓厚得多。五四运动就发源于山东青岛,且山东的党组织较早形成,虽然党组织曾几度遭到破坏,但始终未曾断裂。到1937年,山东的党组织成功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开辟了多个抗日根据地,最终组成八路军山东纵队。 另外,晋察冀军区的战将数量明显少于山东军区。晋察冀的名将除了杨成武、郭天民、郑维山等几位外,几乎难以找到其他著名的指挥官。而山东军区则涌现了更多的军事将领,如陈光、王建安、许世友、张经武、罗舜初、张仁初、梁兴初、胡奇才等。此外,还有粟裕、宋时轮、韦国清、叶飞、陶勇、王必成等后加入的名将。 尽管晋察冀军区在起步时面临许多客观上的困难,但聂荣臻元帅作为军政工的重要代表人物,依然在贫困的条件下,带领部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1945年,晋察冀军区的正规部队人数已达到约20万,虽然与山东的27万相比差距不大,但1946年的大规模整编却对其造成了重大影响,削减了16.4万人的兵力,严重损伤了晋察冀的实力。 这一变故导致晋察冀在解放战争初期陷入了困境,面对敌人如孙连仲、傅作义、阎锡山等约40万兵力的压迫。为了弥补这一局面,晋察冀军区从1946年11月开始筹备扩军。到1947年6月,中央派遣萧克到军区担任指挥,并任命杨得志为野战军司令员。经过一系列调整后,晋察冀野战军迅速恢复,并成功取得了多个战役的胜利,逐步恢复了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