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为元兵,恐红巾至,欲入红巾,畏元兵至,两难莫敢前。”——明朝·朱元璋《纪梦》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反抗元朝政权的一支人民武装红巾军烧毁了皇觉寺,此时的朱元璋正在皇觉寺出家为僧,从而失去了栖身之地,不得不为以后的生活做打算。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朱元璋决定采取投掷杯珓(jiao)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前程,他还设定了以下三种情况:
经过两次投掷杯珓,出现的均是一正一反,但这并不是朱元璋所期盼的结果。于是,他进行了第三次投掷,却有一只杯珓站立不倒,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
相传,就在这个时候,恰好有一只老鼠经过,将那只站立的杯珓碰倒,第三次投掷的结果依然是一正一反。
或许是天意如此,朱元璋不再犹豫,下定决心投奔红巾军,对抗元朝政权。
杯珓
也就是在公元1352年这一年,朱元璋身穿一身破烂袈裟来到濠州(如今的安徽凤阳),准备报名加入红巾军,不料却被红巾军当成元朝的探子抓了起来。
或许是上天庇佑着朱元璋,当他即将被红巾军处决的时候,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看他是个人才,便将他救下,并同意让他加入红巾军。
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命运开始发生了转变……
由于在战斗中作战勇猛,时年25岁的朱元璋成为了红巾军当中的亲兵护卫,深受郭子兴的信任和器重。
除此之外,每次打败元朝军队所缴获的战利品,朱元璋都会毫无保留,全部分给部下的将士们,因而将士们都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眼看朱元璋的才能逐渐展露出来,郭子兴为了能够将他长期留在身边,就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次,郭子兴打了一场大胜仗,吃完庆功宴之后返回家中,对朱元璋在战场上立下的功绩赞不绝口。
小张夫人是郭子兴的第二位夫人,足智多谋,颇有心计,她听到丈夫不停地夸赞朱元璋,于是便说:“以妾愚见,这个朱元璋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应该加以厚恩,让他知道感激,他才会甘心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听说他还没有成家,我们为什么不把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他呢!这样一来,一可以使朱元璋忠心于你,二可以使恩公之女有所归宿,三可以在他身边当作耳目,岂不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到了第二天,郭子兴就找到朱元璋,向他说明想要把义女许配给他的意愿。
朱元璋本来就是孤身一人来到濠州参加红巾军,无依无靠,若是能够迎娶红巾军领袖的义女,自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当即同意了这桩婚事。
郭子兴也是一个急性子,他马上派人安排婚堂,当天就让朱元璋和马秀英拜堂成亲。
就这样,时年21岁的马秀英嫁给了25岁的朱元璋,即是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与马秀英结婚以后,虽然身为郭子兴的义女婿,但常常被别人称呼为“朱公子”,这就引起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的强烈不满。
对于父亲宠信出身卑贱的义女婿的行为,郭天叙和郭天爵不能容忍,他们经常向父亲说朱元璋的坏话,甚至还说:“朱元璋秘密积蓄力量,企图谋反夺位!”
刚开始的时候,郭子兴并不相信两个儿子所说的话,但时间一长,自然也就产生了怀疑。
影视中的马秀英
于是,郭子兴找来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向她询问朱元璋究竟是否忠心,并要求她暗中监视朱元璋的一举一动。
自从马秀英嫁给朱元璋以后,夫妻两个人恩爱有加,她当然不会背地里说丈夫的坏话。
朱元璋所不知道的是,经过郭天叙和郭天爵的挑拨,郭子兴已经对自己产生了疑心。在一次讨论军情的事情上,他依然是侃侃而谈,公然质疑郭子兴制定的策略。因而,郭子兴感到非常气愤,就派人将他关押起来,目的是让他好好反思反思。
看到这种情况,郭天叙和郭天爵不禁暗喜,这正是除掉朱元璋的绝佳机会。于是,他们命令看守的士兵不许给朱元璋送饭,企图活活饿死朱元璋。
这天晚上,马秀英迟迟不见丈夫归来,便出门寻找。
通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朱元璋得罪了郭子兴而被关了起来,郭天叙和郭天爵还不允许送去食物,这让马秀英十分心疼。
马秀英急忙跑去厨房,想要拿点吃的东西给丈夫送去。此时厨房刚刚做好一锅大饼,她拿起几个就往外走,却碰上义母小张夫人。由于担心被义母发现,她马上把热气腾腾的大饼塞进衣服内。
看见马秀英一脸慌张的样子,小张夫人猜到肯定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就故意与她唠起了家常。
聊天的时间一长,马秀英终于忍受不住疼痛,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小张夫人看出了异样,立即吩咐丫鬟离开,把马秀英带去房间里。马秀英从怀里拿出热气腾腾的大饼,竟然把皮肤烫伤了一大块。
元末起义军分布图
长期以来,小张夫人一直都将马秀英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她急忙拿出烫伤药物,为马秀英敷药,还深情地说:“你这个傻丫头,有什么事情你告诉为娘就是了,只要有我在,谁也不敢动你的丈夫一根汗毛!”
说完,小张夫人马上安排厨房做一些好菜好饭,并亲自监督送到朱元璋的身边。
除此之外,小张夫人极力调解郭子兴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她对郭子兴说:“若要成就一番大事,必须要有朱元璋在身边辅佐,必须要善待他!”
听到小张夫人的劝说,郭子兴隐约感觉到,义女婿朱元璋是被陷害的,于是下令将朱元璋释放。
在马秀英和小张夫人的帮助下,朱元璋得以摆脱困境,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生活。
元惠宗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朝军队围攻濠州,郭子兴联手曾经的徐州守将赵均用共同守城,坚守了五个多月的时间。直到濠州脱险之后,赵均用和彭大都自称为王,而郭子兴和孙德崖等人并没有称王,依然是名义上的红巾军元帅。
朱元璋不愿卷入濠州的内部斗争,就以“返乡招募新兵”的名义离开濠州,先后共收编了约两万人,一举攻下滁州(如今的安徽滁州)。
第二年,鲁淮王彭大病逝,他的军队由儿子彭早住领导。由于彭早住的影响力远不及彭大,赵均用和孙德崖趁机争夺濠州的军政大权。
在濠州城内,赵均用一天比一天霸道,他还挟持势力最为弱小的郭子兴进攻盱眙和泗州(如今的安徽泗县),并企图加害郭子兴。
身在滁州的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马上派人贿赂赵均用身边的将领,郭子兴才得以转危为安。
郭子兴画像
脱离险境之后,郭子兴在濠州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好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来到滁州。然而,他来到滁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要效仿赵均用就地称王,却被朱元璋极力阻止。
由于朱元璋的功高盖主,再加上他手中的势力日益强大,难免会引起郭子兴的堤防。
为了以防万一,郭子兴开始削弱朱元璋的兵权,将他手下的大将调到自己身边,更换军队将领,也不再召集他一起讨论军情。
根据《皇明本纪》一书中的记载,此时的朱元璋十分低调,依然抵挡不住外界的流言蜚语,甚至还被一群小人诬陷不肯出战、心怀鬼胎等等。因此,更加引起郭子兴的怀疑,每当遇到战事,郭子兴派朱元璋率兵出战的同时,还会另外安排一人作为监督。
当郭子兴得知朱元璋战胜立功的时候,不但不予奖赏,反而奖赏那位负责监督的人员。眼见郭子兴的冷漠态度,让朱元璋十分愤怒,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见此情景,马秀英连忙上前安慰朱元璋说:“你不说我也知道,必定是你义父对你不好,你每次打完胜仗所缴获的战利品,有没有献给义父呢?”
听完,朱元璋有些惊讶地回答说:“我每次率兵出征,手下的将士纪律严明,哪里会有什么不义之财。即便是从敌军那里缴获一些战利品,也全部都分赏给了我的部下,从来没有交给义父。”
马秀英接着说:“夫君你体恤民生,慰劳将士,是没有什么错误,但义父并不知道你的情怀大义。其他将领都把战利品贡献给了义父,唯独你没有贡献,义父怎么会高兴呢!我还有一些嫁妆,准备全部送给义母,希望她能够在义父面前说说情。”
第二天一大早,马秀英把自己所有的金银珠宝全部拿了出来,交给义母小张夫人,声称这是朱元璋在战斗中缴获而来的战利品。
朱元璋
果不其然,当小张夫人把这件事情传达给郭子兴的时候,郭子兴喜出望外,还连连夸赞朱元璋很有孝心。
自此以后,郭子兴逐渐消除了对朱元璋的怀疑,并对他委以重任。
此时的马秀英虽然怀有身孕,但还要为丈夫的事情提心吊胆,一次又一次帮助丈夫化险为夷。可以说,朱元璋的发迹之路上,以及日后能够建国称帝,始终都离不开妻子马秀英的帮助。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红巾军领导人韩林儿在亳州被拥立为皇帝,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定都亳州(如今的安徽亳州),史称小明王。
于是,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命令他率领军队攻打和州(如今的安徽和县),并把和州当作自己的根据地。
小明王韩林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郭子兴突然病重身亡,小明王随即任命他的次子郭天叙为都元帅,他的妻弟张天祐担任右副元帅,朱元璋担任左副元帅。
由于朱元璋在和州的根据地兵多粮少,甚至都快揭不开锅了,必须向外扩张收集粮草,才能稳定军心。为了解决粮草的问题,他决定攻打太平路(如今的安徽当涂),这里可是一片富庶的地方,素有“粮仓”之称。
据说,朱元璋在攻打太平路的时候,为了激励将士们拼命作战,曾经对将士们说出这样的话:
“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然后方放汝归。”——《皇明本纪》
大概意思是说,只要将士们能够攻下太平路,城内的美女和珠宝随便挑选,还允许他们带着美女和钱财离开队伍。
经过常遇春、廖永安等将领的一番血战,朱元璋终于攻下了太平路,不仅解决了粮草短缺的问题,还能够在这里招兵买马,继续壮大自己的势力。
然而,此时的朱元璋却改变了之前的态度,派人在大街小巷张贴告示,严令禁止将士们强抢民女和劫掠珠宝,违者军法处置。
但是,有几个士兵由于不认识字,不知道告示上面所写的内容,抢劫了几户百姓,因而被朱元璋下令斩首示众。朱元璋的这种行为,让城里的百姓喜在心里,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的百姓看到这样的一支军队,总算是安下心来。
城内的一家富户陈迪见状,马上联合其他的几个富户,想要为朱元璋的军队捐献一些粮草和军饷。
面对这些军饷,朱元璋并没有将其私吞,而是全部分发给了将士们。将士们拿到自己想要的钱财,纷纷遵守军中的规矩,不再去抢劫城里的百姓。
当太平路的局势稳定之后,朱元璋将已经怀孕多月的妻子马秀英和小妾郭氏接到城内,暂时安顿在了富户陈迪的家里,直到公元1355年10月长子朱标出生。
朱标在陈迪家里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在身边,他一心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
此时的朱元璋早就已经今非昔比,麾下不仅有常遇春、徐达、汤和等武将,还有李善长、汪广洋等谋士,而且每天都有前来投奔的各类人才。
当地的儒生陶安和李习还向朱元璋献上一条计策,内容是这样的:
“金陵乃古帝王之都,龙盘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
正是由于陶安和李习提出的这条策略,让朱元璋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那就是攻下集庆路(如今的江苏南京)。
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将太平路改名为太平府,并建立都元帅府。
尽管朱元璋打着小明王政权的“龙凤”旗号,实际上他已经是称霸一方的地方诸侯。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眼看丢失了太平路重镇,元朝朝廷当然非常不甘心,随即派出了数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围攻太平路:
朱元璋认为,若是攻打集庆路,必须先从采石开始,只要占领了采石,金陵就会不攻自破,于是决定发起采石渡江战役。
朱元璋采取了“逐个击破”的策略,致使陈野先兵败被俘,阿鲁灰和蛮子海牙率领的水路撤军。
随着采石渡江战役的胜利,朱元璋彻底粉碎了元朝军队的水陆两路围攻,终于可以集中兵力攻打集庆路。
集庆路的城池一面以崇冈山为依,另外三面都是大江环绕,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若是没有水军,很难将其攻克下来。
就在攻打集庆路的过程中,由于降将陈野先的出卖,都元帅郭天叙和右副元帅张天祐战死沙场,朱元璋完全接管了郭子兴留下来的军队。
按照二十四史之一《明史》当中的记载,公元1355年10月10日,马秀英在陈迪的家里生下了长子朱标。在当时那个时局动乱的年代,朱元璋和马秀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朱标在娘胎里也经历了各种战乱。
即使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朱元璋和马秀英也无暇体会这份喜悦的心情,因为此时正是起义军与元朝军队打仗的时候。
听说家中的妻子生下了儿子,身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朱元璋非常激动,便在石头上刻下了几个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朱元璋返回陈迪的家中,第一次见到了儿子朱标,此时距离朱标出生已经好几个月了。
然而,朱元璋来不及陪伴妻子和儿子,就匆匆离开了,率领大军第三次攻打集庆路。
一个月之后,朱元璋一举攻下集庆路,并将这里改名为应天府,终于得到了这块梦寐以求的“帝王之都”。
为了确保应天府的安全,朱元璋一面下令夺取周边的城池,一面将自己的妻妾和儿子接到应天府。
直到这个时候,朱元璋才得以抽出时间,好好看一看自己的儿子朱标。
据说,在一次征战的时候,朱元璋因战败而被敌人追杀,就在跑路的过程中,他不小心崴了脚,强烈的疼痛让他无法站起身继续跑路。
看到这种情况,马秀英不顾自己怀有身孕,急忙背起躺在地上的朱元璋逃跑,最终才得以脱离了险境。或许是用力过猛,影响到了腹中的胎儿,导致朱标出生之后腿部留下残疾,虽然不影响正常走路,但却无法快速奔跑。
这只是一个民间流传下来的传说,真实情况根本没有办法去考证了。
但是,没有办法考证的事情不仅仅只有这一件,就连长子朱标究竟是不是马秀英所生,也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称帝之后,册封原配夫人马秀英为皇后,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虽然贵为皇后,马秀英依然坚持每天照料朱元璋的饮食起居。不仅如此,她还吩咐后宫的所有人员,要以勤俭节约为荣。
按照《明史》当中的记载,马秀英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还有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
通过对《南京太常寺志》等史料的详细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认为,只有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才是马秀英的亲生孩子。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㭎的生母是李淑妃,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的生母则是碽妃。
马秀英
关于李淑妃究竟是何许人也,史书上只记载她是寿州人(如今的安徽寿县),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被朱元璋纳为淑妃。她的父亲名叫李杰,洪武初年曾经担任广武卫指挥使,在北征的时候战死沙场。
从《南京太常寺志》中所陈列的牌位上来看,李淑妃位列所有的嫔妃之首。但是,单从这一点来看,也无法说明她就是太子朱标的生母。
而且,根据《明史》中的记述,李淑妃出生于公元1352年,而太子朱标出生于公元1355年,两人仅仅相差了三岁,李淑妃怎么会是朱标的生母呢?
单从出生日期上来看,“李淑妃是太子朱标的生母”一说,就根本不成立。
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李淑妃确实是朱元璋最为宠信的嫔妃,就在马秀英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病逝以后,朱元璋就让李淑妃接替马秀英掌管后宫的一切大小事务。
朱标
但是,就在马秀英病逝的时候,朱元璋曾经发誓不再册封皇后,李淑妃才没有成为正式的皇后。
朱元璋让李淑妃“摄六宫事”,史书上对她做出这样的评价:
“李淑妃为人多智术,事上有礼,抚下有恩,内政悉委之。”
为了考验李淑妃的能力,每当后宫遇到棘手的事情,朱元璋都会交给她来处理。然而,李淑妃每次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夸赞她为“班婕妤之流也”。
相传,燕王朱棣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曾经收买一名李淑妃身边的宫女,专门去讨好李淑妃。而李淑妃得知宫女的真正意图之后,直接拒绝说:
“妾备位妃嫔,所任者浣濯庖厨之责,储位之事,非妾所知。”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李淑妃去世,年仅33岁。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年纪的人,不可能是正常死亡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她是由于什么原因去世的,也没有记载她有没有生下子女。
但是,在明代文学家解缙编纂的谱牒《天潢玉牒》一书中的记载,李淑妃并没有在公元1385年去世,而是一直活到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天,她被殉葬明孝陵。
其实,虽然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的身世一直备受质疑,但这些考证直到今天都没有形成定论,只能参照正史《明史》当中的记载来解读。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
在朱元璋率军征战的过程中,朱标一点一点地长大了,小明王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事,随后又升为中书省左丞相,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方诸侯。
后来,朱元璋的手下大将纷纷劝说他自立为王,但他果断拒绝,仅仅接受了小明王册封的吴国公的头衔。
朱元璋以元朝的江南御史台作为自己的府邸,并把妻妾和子女都接了过来。
有一天,朱元璋带领多位将领登上应天府的城楼,眺望远方,看见远处的江水波涛汹涌,群山连绵起伏,他兴奋地对徐达和常遇春等人说:
“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进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
从这一刻开始,朱元璋的心里开始产生了争夺天下的念头。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接受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暂时不着急称王,以免树大招风,从而招来其他势力的攻击。
按照这个策略,朱元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最终攻破元朝的国都大都(如今的北京),进而统一全国。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当中,朱元璋由于忙于征战,很少抽出时间照顾家里的孩子,更没有功夫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他的长子朱标。
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长子朱标出生,到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期间七年的时间里,马秀英又相继生下了次子朱樉、三子朱㭎、四子朱棣和五子朱橚。
而朱标作为一个家族的嫡长子,不仅代表着家族的门面,还要承担继承家族基业的重任。
按照当时的制度来说,即使朱元璋后来没有建国称帝,只是占据一方自立称王,那么他的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始终都是长子朱标。
因此,自从长子朱标刚一出生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对他寄予了厚望,并对他重点加以培养。
朱元璋经常外出征战,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落在了马秀英的身上,几个孩子幼年的教育问题也都是由马秀英来完成的。
影视剧中的马秀英
关于马秀英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妻子和母亲,在《明史·后妃列传》一书当中,对她有着这样的评价:
“(马皇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通过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马秀英不但仁者好学,还能够相夫教子,俨然就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更是“内外咸誉之”的典范。
当年,在义父郭子兴的撮合下,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当时的朱元璋手里的资源有限,从战场上缴获而来的战利品或者分赏给部下,或者上交给郭子兴。
身为贤妻的马秀英,唯恐丈夫朱元璋受冻挨饿,亲自动手制作衣服,还储存一些食物,一并交给丈夫,而自己却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以说将全部都奉献给了丈夫。
不仅如此,在政务上,马秀英也经常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例如,她告诫朱元璋说:“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杀人,则杀益罕也。”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马秀英一直教导长子朱标,一定要成为几个弟弟的表率,遇到事情学会谦让。
因此,史书上记载朱标为“太子仁慈”,或许就是受到母亲马秀英在幼年时期教育的影响。
【相关文章】
1.靖难之役是怎么发生的?叔侄之间难共存,建文帝削藩,朱棣求自保
下一篇:他权势滔天,却不敢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