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年,东汉的大将窦宪带领汉军北上征讨北匈奴,在稽落山发生的战斗中,窦宪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亲自指挥,斩杀了敌军一万多人,还俘虏了大量敌兵。战后,窦宪在燕然山刻下了战功铭文,记录了这场重要的胜利。铭文的撰写者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班固,他也是《汉书》的作者。大约一年之后,窦宪再次发兵,继续向北匈奴发起进攻。此次,汉军在金微山再次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击败了匈奴,斩敌五千多人,并且俘虏了大量匈奴士兵,其中包括匈奴单于的母亲。
燕然山的刻石铭文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并列,被视为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战功之一,一直以来都成为许多文官武将向往的对象。尽管近两千年来,燕然山的刻石铭文只出现在史书中,但在今年7月底,中国和蒙古的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这块铭刻战功的石碑。令人惊讶的是,这块石碑的遗址正位于古代的燕然山(现在叫杭爱山)。碑文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历经近2000年岁月,石碑依然被发现,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抗击匈奴的名将,大家都十分熟知。而窦宪的名字相对来说并不那么响亮。然而,实际上,窦宪的功绩并不逊色于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有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他虽然多次重创匈奴,但匈奴的威胁一直未曾完全根除。 西汉灭亡之后,匈奴趁着两汉之交的动荡,恢复了强大实力,再次对中原地区形成了严重威胁。到了东汉明帝时期,窦固等人曾北伐匈奴并取得一定的胜利,但随后汉军又遭遇挫败,损失惨重。到了东汉和帝初年,窦宪通过两次北伐,几乎彻底打败了北匈奴。南匈奴早已归顺东汉,所以通过窦宪的努力,汉朝终于彻底击败了这个三百年来的强敌匈奴。 这块燕然山的刻石碑,不仅仅是战功的象征,它还是汉匈三百年战争的见证。汉朝初期,中国的国力较为薄弱,而匈奴则处于鼎盛时期。汉高祖曾亲自讨伐匈奴,却在白登之战中惨败,七天七夜被困,险些丧命。之后,汉朝长期处于守势,不得不送出公主、财物,与匈奴维持脆弱的和平。经过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的努力,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逐渐强盛,开始反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等名将的出征,使匈奴逐渐分裂、臣服于汉朝。西汉灭亡后,匈奴再次强大。直到东汉经过数十年的恢复,最终彻底击败了北匈奴。汉匈三百年间的战争,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智谋、隐忍与勇敢。那块石碑也象征着中国强大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