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似乎未出茅庐便能决定三分天下,一切似乎都尽在掌握。其实,罗贯中在小说中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近乎神话的人物,极尽夸张。而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才智出众,但与小说中的形象相比,也没有那么不可一世。相反,司马懿则是一位具备雄才大略、治军有道的军事家,实实在在的军事人才。
在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较量,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要不是他顶住了孔明的北伐,成功遏制了蜀国的北伐行动,蜀国可能早已称霸中原,诸葛亮的悲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不会有了。可以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偏爱诸葛亮,却有意无意地对司马懿有些成见。这就是为何司马懿的角色在小说中较为阴郁,而诸葛亮则显得几乎完美。
三国鼎立的局势下,魏国占据了最大的地盘,显然最强;蜀国则最为薄弱,尽管声势浩大,但仅占中国西南一隅,地盘最小,实力最弱。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其实像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然而,一旦联合吴国,形势就有所不同了。吴国虽然并未直接参战,但它对魏国构成的牵制作用不可忽视,至少吴国的存在让魏国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因此,诸葛亮才敢放手北伐。
尽管诸葛亮的前两次北伐毫无进展,但魏军的反击也并不顺利,曹真的出征一度迷失在秦岭,更因细雨导致军队全身湿透,最终因病死去。诸葛亮屡战屡败,但他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最终使得两国的较量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巧妙地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表面上看,他攻打的是祁山,实际上进攻的是上邽。他巧妙地引诱司马懿去援助上邽。司马懿也果然上当,带着轻装部队前往支援,诸葛亮以为天助我也,内心大喜。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司马懿到达后,发现自己失去了辎重,也没有太多物资支援,决定采取坚守不出策略,任由蜀军挑衅,却始终不予回应。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一个月。随着蜀军疲劳至极,且在征粮时收获不多,最终诸葛亮不得不撤军。以为北伐之战已告一段落,谁知司马懿命令魏兵追击,试图给蜀军施加压力,诸葛亮再次兴奋异常。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诸葛亮带领收编的南蛮勇士痛击魏军张郃的部队,另一路由魏延领兵,凭借魏延身先士卒的勇猛,魏军瞬间溃败,蜀军大获全胜。
但司马懿为何要追击蜀军?他难道没有预料到蜀军的准备吗?其实,司马懿正是通过魏军的失败,来给魏国将士一个深刻的教训——进攻蜀军并不是明智之举,而防守才是最佳选择。司马懿很清楚,只有以逸待劳,蜀军才会自投罗网,陷入困境。
司马懿的这一“蜷缩”策略,既给蜀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消耗了诸葛亮的精力。诸葛亮此时面临的不仅仅是司马懿的防守,还有内部问题。事实上,蜀汉并非铁板一块,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对诸葛亮一直不感冒。他认为诸葛亮没有领导的能力,因此在背后与诸葛亮存在很多矛盾。李严负责后勤保障,但他心里对诸葛亮心生怨气。当时天气不佳,雨水连绵,李严在运粮时不慎延误,于是伪造了圣旨命令诸葛亮撤兵。这个做法最终导致李严被撤职。
尽管蜀军撤退,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并不会轻易放弃,必定会卷土重来。因此,司马懿开始积极准备,未雨绸缪。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司马懿积极屯田、造兵器,准备充足粮草。关中地区是小麦的主产区,司马懿还鼓励百姓开荒种田,确保资源储备充足。
直到公元234年,蜀国再次出兵进攻中原,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的尝试。司马懿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准确预测到蜀军的意图,决定放弃渭水天险,选择退守过河,进行背水一战。他判断如果蜀军选择进攻长安,那就形势危险,但若蜀军走五丈原路线,魏军将迎来机会。
果然,蜀军穿过秦岭,司马懿已经带领魏军布下了严密防线,蜀军不得不改变方向,往西转向五丈原。诸葛亮急忙前去进攻,但郭淮带领的魏军成功反击,痛击了蜀军,使得诸葛亮的计划彻底失败。
在接下来的对峙中,诸葛亮故技重施,试图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迷惑司马懿。可是,司马懿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再次成功挫败了蜀军的攻势。此时,魏蜀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由于雨季到来,渭水暴涨,蜀军的孟琰部队和主力部队被水流隔开,司马懿抓住机会发起突袭。
然而,孟琰顽强抵抗,加上蜀汉援军及时赶到,魏军遭遇了重大挫败。面对局势的变化,司马懿再次采取了“蜷缩”策略,不再迎战蜀军的挑衅。为了激怒司马懿,诸葛亮甚至派使者送去了一套艳丽的女装,试图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并没有冲动行事,而是通过巧妙的手段化解了危机。
司马懿最终凭借高超的策略化解了这场危机。通过与使者的对话,他巧妙地引导蜀军暴露了内部的矛盾,并暗中得到了诸葛亮的诸多信息。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示了司马懿的战略眼光,也表明了他在军事与政治上的深厚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