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曾一度达到巅峰,他先后占领了荆州和一周,并且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了曹操。小说中,刘备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似乎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实际上,在官方的史书中,刘备的表现同样令人称道,因为他在正面战场上迫使曹操撤退,而此时,关羽也在北方发起北伐,东吴则在猛烈进攻合肥。可以说,刘备此时似乎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这绝非夸大其词。
然而,这一时期的繁荣并未持续太久,因为关羽的战局急转直下,从胜利走向败北,而此前支持刘备的东吴集团也遭遇了致命打击——关羽被刺杀。随着关羽之死,荆州也随之失落,刘备集团开始走向衰退。不得不说,这一切对于刘备来说简直是噩梦,而关羽的死,实际上断了蜀汉的脊梁骨。那么,历史上是否有办法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似乎确实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关羽撤退时,他经过了马超的领地。那么,为什么马超没有出手援助关羽呢?
根据《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描述,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后,曾封了五大将军,通常被称为“虎将”。虽然这一称号显得十分威风,但实际上,史书中并没有“五大将军”的记载,只有四大将军,赵云也只是名义上的将军。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大将军中,关羽无疑是最具威望的。然而,偏偏在这些重要人物中,还出现了马超这个名字。大家可以注意到,这四大将军中,除了马超,其他三位——关羽、张飞、黄忠——都是从一开始就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
然而,马超并不属于刘备的核心圈子,他是在汉中之战时才投降刘备的,换句话说,马超并不属于刘备的“荆州集团”,他也没有为刘备立下什么重大功劳。所以史书上普遍认为,关羽对马超有些不满,甚至有记录显示,当得知马超与自己并列时,关羽直接表示“马超不配”。从这些记录来看,马超在刘备集团中的位置非常尴尬——他既得不到关羽的认可,也不完全被刘备信任。
那么,刘备为何如此看重马超呢?通过历史分析可以发现,刘备并非看重马超的实际战功,而是看中了他的名声。毕竟,马超曾经是与刘备同等级的诸侯,曾与曹操交战过,甚至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学者们指出,曹操集团当时注重财力,而刘备则热衷于人才和名望,尤其看重世家大族。马超因此被视为一个“招牌”,刘备给了他很高的职位,但却没有真正赋予他实质性的权力或责任,后来几乎没有再重用他。
理解这些背景后,我们可以看到马超在蜀汉中的尴尬处境。他既不能表现得太张扬,又必须低调行事,充当一个象征性的角色。正因如此,当关羽在麦城失败时,虽然关羽的部队曾经过马超的领地,但马超根本不敢出手援助。马超只能在自己的领土上安静守着,保持低调,正如古人所说,“做得多,错得多,不做就没错”。
史书还给了我们一个细节:当时刘备集团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汉中地区,而蜀汉的军力巅峰时也不过是5万人。这样的小规模部队,竟敢进行北伐,并与曹操死战。许多人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其实是刘备一意孤行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刘备赋予了关羽更大的决策权,关羽认为曹操的防线出现漏洞,便决定发动北伐,却没有征求刘备的意见。
对关羽来说,这个决定可能是成败皆有,而对马超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如果马超参与其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面临违抗命令的罪名。这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尽管屡次胜利,但因违抗命令而面临各种问题。事实上,站在马超的位置,我们也能理解他的犹豫——无论是否出手,救援关羽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导致自己也陷入困境。
再者,关羽本人的性格也加剧了这一局面。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高大威猛,但历史中的关羽也是一个极具傲气的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他也不会低头去请求马超的援助,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与马超之间的隔阂,也使得关羽的死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学者们也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马超当时的地位并不完全明确。虽然马超的领地位于关羽撤退的路径上,但在刘备的汉中之战中,马超是否参与其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如果马超确实在刘备的军中,那么无论关羽是否请求帮助,马超都不会贸然出手。即使马超的地盘在关羽旁边,关羽的傲气也足以让他拒绝马超的援手。
近年来,网络上也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关羽的北伐给了蜀汉带来很大的希望。有人甚至认为,关羽北伐的胜利已经几乎成定局,刘备甚至可以从关羽那里调走部分军队来巩固汉中地区。但出人意料的是,关羽的败北来得如此突然,甚至连庆功宴都未举行,关羽就已经死于败北。这使得马超根本无法预测到关羽的死亡,因此也无法及时进行救援。
综合来看,关羽的死主要是由于他的傲气、自作主张以及战局的快速转变。而对于马超来说,在蜀汉这一动荡局面中,作为一个边缘人物,他的帮助也无济于事,甚至他也无法改变大势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