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9日,莫斯科电台播放古典乐曲,前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暂缓赴印度访问,苏共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之子从瑞典被召回……这一切,使敏感的西方人士怀疑是安德罗波夫逝世。当夜,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一次晚宴会上,美国高级官员和新闻记者向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探问有关安德罗波夫已故的传闻是否属实。
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环节中,记者是居于主动进攻的位置,在多数情况下,被提问者只能随着记者的意图走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使作答者不可能有一个系统而严密的思维程序。并且,记者的提问往往是很突然的,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再者,在答记者问中,被问者必须迅速地作出反应,这要求回答者有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为全面的知识。
作为外交家的多勃雷宁面带微笑地答道:“如果他已死了,我还会在这里吗?我前不久返回莫斯科述职时还见过安德罗波夫,见其精神甚佳,只是有点感冒而已,仍照常办公。”最后,他诙谐地说:“我看,我们还是不要再谈这个问题了。我怕他知道我们这样议论他,会被活活气死。”
几天后,苏联在各大媒体发布了安德罗波夫逝世的消息。事实是,安德罗波夫在前一天就病故了。克里姆林宫秘而不宣的原因是权力移交的人事安排尚未确定。多勃雷宁处于这样突然的变故,面对美国官员和各国记者咄咄逼人的问话,丝毫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瞒天过海手段冷静应付,谈笑风生,显示出一位外交家纵横捭阖的出色外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