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公元1057年的那次“高考”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了极大关注。这次科举考试选拔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苏门三学士”。这些人才后来大多成为了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或者是理学家。但关于这些人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尤其是苏轼的成绩,至今仍然争议不断。有说他排名第二,有说是第一,也有说他成绩最差……今天,我们将一探究竟,看看苏轼在这场科举考试中的真实成绩。
1057年科举考试的两大亮点和两大疑点
1057年2月,48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来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参加了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这次考试有两个主要的亮点和两个疑点。
什么是两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考试上榜的进士人才非常出色,其中有很多名人。例如,三位“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和曾巩,三位改革家章惇、吕惠卿和曾布,两个理学家程颢和张载,还有一位军事将领王韶,他“用兵有机略、每战必捷”。第二个亮点是,苏洵作为陪考并未参加科考,但他在两个儿子参加考试期间拜访了许多文坛名人,如欧阳修等,推销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也让他在京城声名鹊起。而苏轼和苏辙则分别中举进士,尤其是苏轼,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评价,文名一时大振。
那两个疑点是什么呢?第一个疑点是,关于苏轼应考时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广为流传。据说,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非常高兴,想给苏轼评为第一,但又担心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可能会被指责包庇,因此给了苏轼第二名。后来人们推测苏轼可能是殿试的“榜眼”。但据《宋会要·选举》记载,1057年殿试的榜眼却是窦卞,这就成了一个疑点。
第二个疑点则是,苏轼在1057年科举考试中的实际成绩和排名。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他的墓志铭中提到,苏轼在考试中有三个成绩:第二名、第一名和乙科。这些成绩让人更加困惑,因为第一名、第二名和乙科的说法相互矛盾,百年来一直没有定论。
那么这些成绩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很多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这是因为对古代科举考试的规则不太了解。
第一个常识:苏轼的1057年科举考试第一次考试叫“会试”,共分四场,苏轼勉强及格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解试、会试和殿试。考生必须逐一通过这三关才能取得最终的成绩。苏轼在1056年秋季通过了解试,之后参加了1057年2月的会试。会试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考一场,而是包括四场考试,每场考试考不同的内容,最终根据所有考试的总成绩确定排名。
苏轼的会试内容包括四场:第一场是“策”;第二场是“论”;第三场是“诗赋”;第四场是“经义”。具体来说,苏轼在第二场“论”考试和第四场“经义”考试成绩较好,分别得了第二名和第一名,但第一场“策”和第三场“诗赋”的成绩并不理想。根据《石林燕语》的记载,苏轼在第三场“诗赋”没有及格,欧阳修怕他的总成绩太差,导致他落榜,于是将第二场“论”评为第二名。至于第一场“策”的成绩,史书中并没有直接记载,但从整个情况来看,可以推测苏轼在第一场的表现也不算优秀。
综合来看,苏轼在会试中的四场成绩可以说是中等偏下。他的成绩应该排在200名开外,甚至可能接近300名。
第二个常识:会试之后是殿试,苏轼的殿试成绩也不理想,名次在200名开外
会试过关的考生会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也参加了1057年的殿试。殿试只有一场考试,内容是策问。
苏轼在殿试中的成绩如何呢?根据苏辙的墓志铭记载,苏轼在殿试中的成绩是“乙科”。什么是乙科呢?北宋的殿试成绩分为甲乙两科,其中甲科是前五名,乙科则是第六名至最后一名。
根据《宋会要》记载,1057年殿试的甲科前五名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郑雍和朱初平。由于当时殿试的考生共有388名,因此苏轼的名次应该在第6名至388名之间,具体位置并不明确,但从他的官职——河南府福昌县主簿来看,他的殿试成绩大约排在200名以后。这个名次看起来有些靠后,但也符合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