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少爷们儿,今儿个咱唠位古代的 “才女狠人”—— 花蕊夫人!您可别以为古代女子都只会描眉画眼、吟风弄月,这位主儿可不是一般人,就凭四句诗,把十几万大军骂得抬不起头,还成了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 “骂人名诗”!这故事比咱天津卫茶馆里听的评书还带劲,既有才子佳人的桥段,又有家国兴亡的感慨,咱慢慢掰扯,保证让您听得入迷!
一、先唠唠背景:五代十国太混乱,不到百年换十几个政权!
要讲花蕊夫人,得先说说她生活的五代十国。这时期可太乱了,堪称继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 “大分家” 时代。唐朝末年天下一乱,各地节度使跟闹分家似的,你占一块地,我建一个国,短短不到一百年(公元 902 年到 979 年),中华大地上愣是冒出来十几个政权,比咱天津卫菜市场里的摊位还多!
这里头有五个势力大点的,都在中原定都,史称 “五代”;中原之外还有十个小割据政权,统称 “十国”。那会儿的老百姓可遭罪了,今儿个还是这个国的人,明儿个军队一换旗,就成那国的民了,连收税的官都换得比翻书还快。直到后来赵匡胤建立北宋,把这些小政权一个个收拾了,中华大地才算重新安稳下来,不然还不知道要乱到啥时候呢!
咱今儿个要说的后蜀,就是 “十国” 里的一个,地盘在蜀地(大概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蜀地这地儿好啊,四周都是山,中间是平原,号称 “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还易守难攻。后蜀的末代君主叫孟昶,本来守着这么块好地方,好好过日子不成问题,可这主儿偏偏是个 “享乐型” 君主,最后把好好的国家给作没了,也连累了咱要讲的花蕊夫人。
二、孟昶昏庸:守着天险不务正业,14 万大军当摆设!
孟昶这主儿,打小没吃过苦,继位后更是把 “享乐” 俩字刻进了骨子里。他觉得蜀地有山川险阻,外人打不进来,手里还有 14 万大军,根本不用操心国事,天天就琢磨着怎么快活。
宫里的妃子换了一茬又一茬,直到遇见了花蕊夫人费氏。这花蕊夫人长得那叫一个漂亮,肤白貌美,还特别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孟昶一见就挪不动腿了,立马封她为慧妃,天天跟她黏在一起,连朝政都懒得管了。为了讨花蕊夫人开心,孟昶也是下了血本:专门建了座 “水晶宫殿”,柱子上镶满珠宝,地上铺着蜀锦;夏天怕热着,就派人从山里运冰过来,跟现在的空调似的;冬天怕冷着,就用名贵的毛皮铺地,走上去跟踩在云朵上似的。
不光住得讲究,吃得也不含糊。孟昶爱吃蜀地的火锅,花蕊夫人就陪着他天天吃,还琢磨出各种新吃法,什么鸳鸯锅、九宫格,说不定咱现在吃的火锅,还有这位娘娘的功劳呢!可他们在宫里享乐,外头的事儿早就乱套了 —— 宋军已经开始谋划着攻打后蜀,消息传到成都,孟昶却满不在乎,跟大臣说:“咱有天险,还有 14 万大军,宋军来了也白搭,接着奏乐接着舞!”
您说这主儿心多大?就跟咱天津卫有些小年轻似的,明明作业没写完,还想着先打两把游戏,等老师找上门了才慌神,孟昶最后也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三、宋军破蜀:14 万大军不抵抗,孟昶乖乖投降!
宋太祖赵匡胤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打天下靠的是真本事。他早就看后蜀不顺眼了,觉得这么块好地方,让孟昶这么糟践实在可惜,就派大军往西打,目标直指后蜀都城成都。
宋军一路势如破竹,跟砍瓜切菜似的,没几天就打到了蜀地边境。按理说,后蜀的 14 万大军该好好抵抗了吧?可您猜怎么着?这些士兵平时没怎么训练,将领们也都跟着孟昶享乐,早就没了战斗力。有的守军看见宋军来了,连城门都没关就跑了;有的稍微打了两下,见打不过也投降了。14 万大军,愣是没给宋军造成多大麻烦,跟摆设似的。
孟昶这时候才慌了神,再也没心思享乐了,天天在宫里转来转去,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大臣们劝他组织抵抗,他却哭丧着脸说:“打不过啊,还是投降吧,至少能保住一条命。” 就这样,孟昶亲自打开成都城门,向宋军投降,后蜀就这么亡了,前后还不到两个月。
您说这事儿丢人不?守着天险,拿着 14 万大军,最后却乖乖投降,换谁都得气炸了。花蕊夫人作为孟昶的宠妃,也跟着成了俘虏,被宋军押着往宋都开封去。一路上,看着曾经的江山成了别人的,花蕊夫人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可一个弱女子,又能做什么呢?
四、花蕊夫人入宋:赵匡胤欣赏她的才华,让她写诗抒怀!
赵匡胤对投降的孟昶还算宽厚,没把他怎么样,还在开封给孟昶建了座宫殿,让他和家眷住进去。可孟昶大概是受不了从君主到俘虏的落差,再加上水土不服,到开封没几个月就去世了,年仅 47 岁。孟昶一死,花蕊夫人就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被赵匡胤纳入后宫。
赵匡胤的后宫里美女不少,可花蕊夫人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有才华,跟那些只会撒娇卖萌的妃子不一样,很快就得到了赵匡胤的宠爱。不过赵匡胤是个有分寸的人,平时跟花蕊夫人相处,不怎么聊后宫琐事,反而喜欢跟她吟诗作对,讨论文学。
有一回,赵匡胤跟花蕊夫人一起喝酒,酒过三巡,赵匡胤来了兴致,对花蕊夫人说:“朕听说你很会写诗,别念以前的旧作了,给朕写首新的,说说你心里的想法。” 花蕊夫人听了,沉默了一会儿,想起了后蜀的灭亡,想起了那些不战而降的士兵,拿起笔,很快就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就这四句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亡国的悲痛、对不战而降者的愤恨,全写出来了。赵匡胤看完,连连称赞,说:“没想到你一个女子,竟有如此见识!”
五、四句诗骂醒世人:女子有气节,男儿却 coward!
咱仔细品品这首诗,每一句都有分量。第一句 “君王城上树降旗”,直白得很,说的就是孟昶在城头上竖起投降的旗子,一点都不拐弯抹角,把后蜀灭亡的场景直接摆了出来。第二句 “妾在深宫哪得知”,花蕊夫人说自己是后宫妇人,国家大事轮不到她过问,直到城破了才知道亡国的消息,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也暗含了对孟昶隐瞒实情的不满。
最狠的是后两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后蜀有 14 万大军,却一个个放下武器投降,没有一个像真正的男子汉那样站起来抵抗。这话可太戳人了,尤其是对那些投降的将领和士兵来说,比骂他们 “懦夫” 还难听。要知道,在古代,男子的气节比什么都重要,花蕊夫人这话,等于是把 14 万大军的脸面全撕下来了。
您想想,要是那些后蜀的士兵听到这首诗,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人家一个弱女子,还知道亡国之痛,还敢说真话,可他们这些手握兵器的男儿,却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确实该骂!赵匡胤之所以欣赏这首诗,也是因为他从诗里看到了花蕊夫人的气节 —— 虽然是亡国之妃,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苟且偷生,反而敢说出心里话,这份勇气,连很多男子都比不上。
后来这首诗流传开来,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骂人诗”,不过它骂的不是普通人,是那些没有骨气、不战而降的人,骂得解气,骂得有道理,所以才能流传这么久。
六、花蕊夫人的结局:花园被射杀,真相成谜!
按说花蕊夫人有才华,又得赵匡胤宠爱,本该在宋朝后宫安稳过日子,可她的结局却很悲惨 —— 被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手射杀了。这事儿说起来还挺蹊跷。
有一回,赵匡胤在宫里的花园宴请弟弟赵光义,让花蕊夫人陪在身边。酒喝到一半,赵光义对花蕊夫人说:“听闻夫人貌美,不如去园子里采朵花来,给陛下助兴?” 花蕊夫人没多想,就起身去采花。可她刚走进花丛,赵光义突然拉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她,花蕊夫人当场就没了气息。
赵匡胤当时就懵了,反应过来后勃然大怒,指着赵光义说:“你疯了不成?为什么要杀她!” 赵光义赶紧跪下,其他大臣也跟着跪下,劝赵匡胤说:“陛下,您刚得到天下,应该以社稷为重,远离酒色,花蕊夫人是亡国之妃,留在身边恐有不妥,光义也是为了陛下好啊!”
赵匡胤听了,沉默了很久。他想起自己当年打天下的不容易,也想起孟昶因为沉迷酒色而亡国的教训,觉得赵光义的话虽然难听,却也有几分道理。况且花蕊夫人已经死了,再追究也没用,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没处罚赵光义。
不过后来的史学家对这事儿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赵光义杀花蕊夫人,是因为他也喜欢花蕊夫人,得不到就想毁掉;还有人说,花蕊夫人心里一直想着后蜀,甚至想刺杀赵匡胤为孟昶报仇,侍卫在她宫里搜出了孟昶的画像和毒药,赵光义是为了保护哥哥才杀了她。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现在也说不清了,不过花蕊夫人的结局,确实让人唏嘘。
七、为啥花蕊夫人能名留青史?不只是会写诗!
有人可能会问,古代有才的女子不少,为啥花蕊夫人能这么出名?其实不只是因为她写了《述亡国诗》,更因为她身上的那种 “气节”。在那个年代,女子地位不高,尤其是亡国之妃,大多只能忍气吞声,苟且偷生,可花蕊夫人不一样,她敢说真话,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哪怕面对的是新朝的皇帝,也不卑不亢。
她的诗里没有哀怨,没有哭诉,而是用一种冷静又犀利的语气,点出了后蜀灭亡的根本原因 —— 不是因为兵力不足,不是因为地势不好,而是因为人心涣散,男子没有骨气。这种见识,比很多朝堂上的大臣都强。赵匡胤欣赏她,也是因为欣赏她的这份气节,觉得她不像其他女子那样只会依附男人,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而且花蕊夫人的故事,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思考。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不是因为外部敌人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内部的人失去了斗志,失去了骨气。就像后蜀的 14 万大军,看起来很强大,可实际上不堪一击,因为他们没有保卫国家的决心。这一点,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深思。
八、唠唠诗词背后的故事:课本外的好诗也精彩!
咱开头就说过,学校课本里选的诗词,大多是文学性、艺术性强的经典名篇,像花蕊夫人的《述亡国诗》,因为涉及亡国、骂人,不太适合青少年学习,所以没被选进课本。可这些没进课本的诗,往往背后有更精彩的故事,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拿《述亡国诗》来说,它不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份历史资料,让我们知道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知道了后蜀灭亡的真相,知道了花蕊夫人这样一位有气节的女子。要是只看课本里的诗,可能很难了解到这些生动的历史细节。
其实不光是花蕊夫人的诗,还有很多古代诗词,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比如李白的诗里有他的豪放不羁,杜甫的诗里有他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诗里有他的乐观豁达。要是我们能多了解一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含义,也能更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咱天津卫人爱唠嗑,爱听故事,其实诗词也是故事的一种,只不过是用更凝练、更优美的语言写出来的。要是把诗词当成故事来听,当成故事来讲,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也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诗词。
九、结语:做人要有骨气,别丢了自己的 “魂”!
唠完花蕊夫人的故事,您是不是也有不少感慨?一个弱女子,能因为四句诗名留青史,靠的不是美貌,不是身份,而是她的骨气和见识;而 14 万大军,之所以被人唾骂,就是因为他们丢了骨气,丢了作为男儿的 “魂”。
做人也是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丢了骨气,不能丢了自己的原则。就像咱天津卫的老少爷们儿,平时爱开玩笑,爱凑热闹,但真遇到事儿了,都有自己的底线,都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这就是骨气。要是像后蜀的士兵那样,一遇到困难就投降,一遇到挫折就放弃,那这辈子也干不成啥大事。
花蕊夫人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但她的诗,她的气节,还在提醒着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骨气不能变,初心不能丢。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走得远,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要是您还知道哪些像花蕊夫人这样有气节的古代人物,或者有哪些背后有精彩故事的诗词,欢迎跟咱唠唠,咱一起在故事里品历史,在诗词里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