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翻阅历史,只为了呈现出一段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鼎有着非常崇高的敬仰。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提到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最早是古人用来烹饪食物的炊具,类似今天的铁锅,只不过它的体积要大得多。历史上,人们最初使用陶制鼎作为炊器,后来逐渐开始使用青铜制鼎,并且这些青铜鼎慢慢演变成了重要的礼器。
古人虔诚地认为,通过用铜鼎烹制祭品来祭祀神灵,可以获得神灵的庇护,化解灾难。因此,铜鼎被赋予了象征尊贵、神圣、宏大等含义,成为了帝王权力的象征,也代表了国家的荣光。铜鼎不仅是重要的礼器,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通常来说,鼎分为三足方鼎(圆鼎)和四足方鼎。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太保鼎,就是四足方鼎中的一件杰作。
在清朝道光年间,太保鼎在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地区被发现。出土的还有小臣艅犀尊、太保簋、以及大史友甗、大史卣等青铜珍品。因为这些器物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繁复,它们被誉为“梁山七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稀世珍品。太保鼎自出土以来,几经辗转,曾经在许多山东的世家大族手中拥有过,比如济宁的钟氏家族、南海的李山农、日照的丁跋臣等清末的收藏家。
在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国务卿徐世昌将太保鼎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青铜器如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等一并收藏在自己的“弢斋”里,并特地作《得鼎歌》来纪念这次收得珍宝。在这首诗中,徐世昌将太保鼎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列,表达了他对太保鼎的深厚喜爱之情。如今,“梁山七器”已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唯有太保鼎依然留在国内,供人们一睹百年前收藏家竞相珍藏的青铜瑰宝。
太保鼎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重达26公斤。它的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鼎口的双耳上雕刻有双兽浮雕,鼎腹的四面采用了圆雕和浮雕的技法,装饰着蕉叶纹和饕餮纹。鼎的四角扉棱突起,造型别具一格,鼎部的四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工匠还在其中雕饰了圆盘,这在现存的商周青铜器中非常罕见。鼎腹内壁清晰刻有“大保铸”三个字。经过专家考证,“大保”应为“太保”,因为在金文中,“大”和“太”的字形相同,因此这件鼎被称为“太保鼎”。
“太保”是周朝的一种重要官职,既是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是最高的执政官员之一,地位十分显赫。《尚书》曾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学者们考证认为,太保鼎应当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重臣召公奭所铸。召公奭曾辅佐周武王伐纣,在成王即位后,他出任了西周的太保。召公奭非常崇尚勤俭,深受百姓的敬仰,而这件太保鼎正是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徐世昌的孙媳张秉慧女士将家中珍藏的太保鼎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最终被收入天津博物馆的馆藏。2002年,《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公布时,太保鼎毫无悬念地入选其中,成为了我国的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