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学习外国历史时,往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讲述欧洲历史时,人们通常使用“国家”和“帝国”这样的概念,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专注于“王朝”的更替。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欧洲的许多家族通过世代传承保持了长期的统治,但它们的领土常常较为分散和复杂,因此使用“帝国”来命名,能够更清楚地界定疆域。例如,波旁王朝从15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继续;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一直持续到1918年。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自古以来就没有经历过类似中国的改朝换代,天皇所在的菊花王朝至今依然延续。
与此相比,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变化较为频繁。从秦朝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起,中国的王朝一般都难以维持超过300年。唯一例外的汉朝,虽然存续了407年,勉强算作长久,而宋朝(319年)也刚好过了300年,但这两个王朝在中期也经历过不少动荡。为什么中国的历史较短,而日欧的历史却较长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血统的角度来看,中世纪的欧洲非常注重血脉继承。通过当时私生子的地位低下这一现象,就能看出血统对社会和政治的重要性。为了加强政治联系,欧洲皇室之间经常进行联姻,形成了密切的婚姻网络,这样的联姻关系也为皇室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例如,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誉为“欧洲祖母”,她的孙子是德皇威廉二世,孙女则分别是希腊和沙俄的皇后,而她的后代还包括瑞典国王、罗马尼亚国王等。这些联姻加强了欧洲皇室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稳定。 日本则自古以来信奉神道教,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代表神灵治理人间。因此,天皇的血脉从未改变,天皇的身份几乎等同于神明的象征。相比之下,中国则更注重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法秩序,比如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立长不立幼”。对于血统的纯正性并没有像欧洲和日本那样的严格要求。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更认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念,也就是说,帝王并不一定要出自贵族血统。因此,中国历史中,许多位高权重的大臣,都可能萌生篡位的念头。 中国千年的历史中,王朝的更替通常是因为农民起义或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战乱、自然灾害、以及君主的昏庸都可能导致民众生活困苦,从而激发起义。而与此相比,欧洲和日本这样的海洋文明,虽然也有土地问题,但相对较少依赖广袤的土地资源。日本的地理环境极为封闭,这种封闭性有助于保持其政权的长期稳定,这一点正是中国在频繁遭遇边疆侵扰时难以比拟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君王的权力。在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中,政治矛盾通常会集中在皇帝身上。只要能够推翻皇帝,就能成为新的统治者;如果无法推翻皇帝,那么一切也就只能归于历史的尘土。然而,在欧洲,君主的权力始终受到神权的牵制,皇权并非绝对。例如,欧洲的封建制度中有着复杂的权力结构,“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在日本,幕府将军和地方大名拥有实际的权力,天皇的地位几乎成为了象征,实际治理权力早已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