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成王十六年,魏国因为赵国攻击了自己的盟友卫国,作为古老的霸主,魏国认为赵国这是在挑衅自己。魏王感到非常愤怒,心想,难道我魏国没有面子吗?于是,他决定亲自带兵围攻赵国的首都邯郸。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记载,梁惠成王十六年,魏军攻打卫国,占领漆富丘,并且包围了邯郸。赵成侯看到情况急转直下,心中慌了,他本来只是想做点小规模的战斗,提升一下实力,没想到却惹了大祸,结果魏国直接来推倒他的“水晶塔”了。
赵国意识到自己这次操作是大亏,但事后想再怎么后悔也没有意义,眼下的危机必须解决。看着自己的战线已经崩溃,赵国几乎面临灭顶之灾,最后只得求援,呼喊着齐国和楚国的援助:“快来救我!”
一、齐国:等你打不赢了,我再全军出击
齐威王收到赵国的求援后,立即召集大臣讨论是否应该出兵救赵国。“救赵,还是不救?”这是他们面对的选择。邹忌首先发言,他认为:“与其去救赵国,不如不管他们的事。”然而,段干纶不同意,他说:“如果不救赵国,魏国一旦吞并赵国,之后对我们齐国的威胁会更大。”
齐威王听了段干纶的意见后开始动摇,正在他准备出兵援助赵国时,段干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我们不如先攻打襄陵,等魏国攻下赵国的首都邯郸后,他们必定会回去防守,届时我们可以趁机进攻,这样不仅能削弱魏国的力量,还能让赵国在危机中恢复。”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记载了段干纶的具体言辞:“救邯郸,驻军其郊,赵国未必能坚持,魏国却会更强。与其这样,不如南下襄陵,打击魏国,等到魏国撤军,我们再攻邯郸。”
齐威王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决定采纳段干纶的策略,开始调兵遣将向襄陵进发。
二、孙膑:救援就像劝架,强行劝阻不如乘虚而入
齐王决定分兵两路,除了向襄陵进攻外,另一支军队由田忌和孙膑负责。根据《资治通鉴·卷二》的记载,齐威王将孙膑任命为将军,准备采取紧急的救援行动。
按照传统的思路,田忌应当直接率领军队去邯郸与赵国的守军合作,共同抵抗魏国。但由于齐国和赵国的战略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齐国此时必须更加谨慎考虑自己的行动时机和方式。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记载了这一阶段的变化,魏国终于攻下了赵国首都邯郸,而此时,齐国的目标已经不单单是帮助赵国,而是要借此机会削弱魏国的力量。
孙膑对田忌说道:“处理复杂的局面,不能盲目冲动,劝架不能强行插手,而应该在合适的时候乘虚而入。现在魏国和赵国的精锐部队都在前线作战,无论最后谁胜谁负,胜利的一方都会非常疲惫。我们不如在这个时候分兵,攻打襄陵,同时悄悄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等魏国撤回救援赵国时,我们就可以通过他们的空虚之处进行奇袭。”
按照孙膑的战略,魏国的精锐部队和赵国的防线都将被拖垮,这正是齐国出击的最佳时机。
当魏国和赵国打得正火热时,齐国已经将这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一幕:“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十月,邯郸终于向魏国投降,魏军开始撤退。而此时,齐国趁机与魏国在桂陵展开了大战,结果魏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