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根据中央的命令,贺龙和关向应等人带领120师的部队进入晋西北地区。之后,贺龙等指挥官不仅配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群众工作,积极发展抗日根据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20师在晋西北地区逐渐打开局面,成功建立了一个涵盖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东南部等大面积地区的晋绥抗日根据地。
然而,作为中共初期19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晋绥根据地的后续发展却遇到了困难。到1948年,晋绥根据地甚至遭遇了严重的饥荒,给这个根据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抗战时期,经过120师的辛勤努力,晋绥根据地一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部队人数增至4.5万余人,地方武装扩展到4万余人,民兵和自卫队更是发展到了66万余人。但到了了解放战争的中后期,晋绥根据地并未能成为核心解放区,与八路军三大主力所开辟的根据地相比,它的状况显得相当糟糕。因为种种原因,晋绥根据地的战略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
1948年,晋绥根据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饥荒,许多地方的粮食出现了严重短缺,本已脆弱的经济基础遭受重创。经过这场饥荒,晋绥根据地的物资和经济底蕴几乎被掏空,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
与此同时,其他解放区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八路军三大主力早期开辟的解放区,逐渐成为建立野战军的核心基地。相比之下,晋绥根据地的发展却远远落后。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不解为何晋绥根据地的走势会如此低迷。
在创立晋绥根据地后,贺老总一直非常重视这里的建设,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依然关注晋绥根据地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一系列内外因素,晋绥根据地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其原因,事实上从今天山西的经济状况中可以看出一二。
如今,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原本属于晋绥根据地的部分,其农业和经济发展依然落后。特别是在这些地区的地理条件下,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山西古时有“表里山河”之誉,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晋绥根据地所在的吕梁山和武川一带,历来经济较为贫瘠,长期是贫困地区。这些地方耕地有限,气候也不适宜农业发展,尤其是冬季少雪,春夏多旱,解放战争时期,战乱加上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使得晋绥根据地的农业和其他产业遭遇了严重打击。
当然,晋绥根据地的独特地理位置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侵占山西后,占领了大同、太原等战略重镇,直接威胁到陕甘宁边区。此时,晋绥根据地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是防止日军进一步侵入陕甘宁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晋绥一线在战争初期就肩负了重大的军事任务,日军多次进攻这里,导致许多地区几乎被毁灭,许多地方变成了十室九空。
抗战胜利后,晋绥根据地承担了新的任务,那就是支援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陕甘宁和山东地区展开了重点进攻,胡宗南等人的军队不断进攻陕甘宁。尽管在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生产建设,但由于自身资源匮乏,始终无法独立支撑。此时,临近的晋绥根据地便成为了陕甘宁的大后方。贺老总利用晋绥的资源作为后勤保障,支援了彭总等人在陕甘宁的抗战。
由于敌军不断增兵,陕甘宁边区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解放战争期间,晋绥根据地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粮食和物资,有效地支撑了西线的战斗。此外,晋绥根据地还为陕甘宁提供了大量兵员和其他人力支持,如果没有晋绥的支援,单靠陕甘宁的资源,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幸好,经过贺老总等人的努力,晋绥根据地的基础相对较好,得以支持西线部队打退胡宗南大军,并一直支撑着他们向大西北挺进。然而,长期的战乱和不断的资源消耗,加上地理环境的严酷,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晋绥根据地发展受限,资源枯竭,人力流失严重。正因如此,晋绥根据地终究未能像其他根据地那样获得更大的发展。
尽管如此,晋绥根据地还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有效地限制了日军在山西及周边地区的活动,保障了中央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