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必须要有志向,立下志向之后才能够取得成就。无论古今中外,几乎没有没有志向的人能够有所作为——朱棣
朱元璋,是一位非常传奇的帝王。他从一个普通的放牛娃,经过许多艰辛,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过,朱元璋的人生中有一件事做错了,那就是对继承人的选择。朱元璋原本打算让长子朱标继承皇位,可惜朱标因身体原因早早去世了。后来,朱元璋把继承的希望寄托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为了确保孙子能够继位,他不惜大肆清除所有可能威胁到权位的将领。然而,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最终发动造反的,不是这些将领,而是他的亲生儿子。
一、王爷朱椿
朱允炆成为皇帝后,立刻开始削弱王权,这让众多藩王产生了不满。那时的朱允炆认为,这些王爷再怎么不满,也不敢造反。然而,事实证明,他的想法过于天真。削藩之后没多久,朱棣便以“靖难”为旗号起兵造反,并通过几场以少胜多的战斗,最终成功夺取了皇位。下面就给大家讲述一下,朱棣在谋反过程中,如何获得弟弟朱椿的帮助,最终成功登基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朱椿说起。朱椿是众多皇子中非常聪明的一位,朱元璋对他非常宠爱。然而,封建社会讲究长幼有序,朱元璋早已决定让朱标继承皇位,因此朱椿的地位自然受到限制。他被早早地派到地方,成为了一个藩王。成为藩王后,朱椿的表现与其他王爷有很大不同。
二、争夺继承人
其他的王爷们普遍喜欢练武,尤其是朱棣,在明朝北征蒙古时,他曾亲自参与了几场战争,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朱椿不同,他从小生活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受的教育也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因此他最喜欢的就是舞文弄墨,还在府中招募了不少文人。朱元璋对于儿子的这种兴趣变化自然是很高兴的,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文治,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不久后,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需要决定新的继承人。朱椿和其他几位兄弟纷纷赶到京城,准备争夺太子之位。在当时,朱椿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继承人。朱元璋选择的继承人朱允炆并非一位武将型太子,而是一个文化型的太子。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孙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这让朱椿心生不满。他觉得自己比这个毛头小子更适合继承皇位。
三、朱棣心中的造反之意
不过,作为一名文人,朱椿并没有采取极端手段。与他不同,朱棣对自己无法继承皇位感到不满。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像他的,他从来不服气由朱允炆继位。可是,当时朱元璋还在,朱棣再怎么不满也不敢违背父命。直到朱元璋去世后,朱棣才逐渐鼓起了造反的勇气,尤其是在朱元璋晚年清除掉了许多能够打仗的将领后,朱棣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信心。
然而,造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失败,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牵连。因此,朱棣的心情非常复杂。虽然朱允炆没有军事才能,手下也没有强大的将领,但他手中掌握着百万军队,实力远超朱棣。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朱棣决定寻求兄弟的帮助。毕竟,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已经让许多王爷利益受损,这些王爷天然与朱棣站在同一阵线。
在这些王爷中,朱棣特别看重的就是朱椿。原因有二:首先,朱椿在朝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手中也掌握足够的实力,如果他能支持朱棣,那么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其次,朱棣和朱椿的母亲是同一人,二人之间有着天然的亲情和信任。所以,朱棣找到了朱椿,询问他是否愿意支持自己造反。
朱椿的回答是四个字:“忠孝为藩”。这四个字成为了朱棣决定造反的关键。
结语:
那么,为什么这四个字会如此重要?首先,这是朱椿表态的方式。如果他不支持朱棣造反,应该会直接反对,而不是采取这种模糊的方式。所以,这四个字实际上是在表达朱椿对朱棣的支持。其次,这四个字为朱棣的造反提供了一个方向,以忠孝为理由,朱棣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动叛乱。最终,朱棣成功登基为帝,并开始了他的削藩政策,然而,他对朱椿却格外宽容,可能正是因为当初朱椿的四个字,朱棣心怀感激。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