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陈毅在华东战场遇到了一些挫折。
首先是他在朝阳集取得胜利后,随即进行的泗县攻坚战失利;其次是山野部队和华中野战军在战略配合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两淮(淮阴、淮安)相继被敌军占领。
其中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陈毅作为华东的军事一把手,受到了批评和质疑。华中新四军的几位老将联名向延安的主席提出了“告御状”。至今,仍有文章提到陈毅“不到半年六战五败”,因此“差点被徐向前取代”。
那么,粟裕后来负责军事指挥,是否真的是因为陈毅的“六战五败”呢?
抗战时期,陈毅和粟裕曾有过一段共同的战斗历程。
陈毅主持华东军事并非主席特别指定
抗战胜利后,主席对陈毅的定位是“华中旗帜”。所谓“旗帜”,实际就是指一把手。在主席的话中,陈毅的任务更多的是在司令部策划战略,像“下围棋”和“摆龙门阵”一样。因此,陈毅尽管曾离开华中两年,但他本来就是战略上的领导人,粟裕、谭震林等人则负责具体的战斗指挥。
然而,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在抢占东北的过程中,林总原本打算去山东,但最终改道北上,陈毅被紧急召往山东接替罗荣桓的职务。这一变化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作为我军创始人之一,陈毅曾是江西苏区的高级指挥员,还是南方八省游击队的标志性人物,更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代军长。尽管他曾受到一些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主席对他的信任。
因此,陈毅在临危受命之后,接管了山东军区和新四军。他刚上任时,便获得了华东地区的认可,直到全面解放战争爆发之前,一切局势看似平稳。
泗县攻坚失利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陈毅的新职务是统一指挥山东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由于胶济线有许世友坐镇,所以陈毅的重心主要在鲁南,并且在战略上可以协调华中野战军。然而,陈毅和粟裕在战略和战术上存在较大分歧。
在战略上,陈毅坚决支持主席的“三线四城”计划,而长时间在华中作战的粟裕则认为,尽管主席的战略规划宏大,但实际操作面临诸多困难:我军的野战兵力有限,离开根据地出击后,后勤保障存在问题。
初次与华中野战军合作的陈毅,并不同意粟裕的看法。但因为主席支持粟裕在内线歼敌的做法,所以山东野战军出击的同时,华中野战军继续留守华中。
山野部队在初期取得了朝阳集的胜利。然而,接下来的泗县攻坚战却因战术上的失误而失败。具体问题包括情报侦察不够细致、地形没有实地调研、兵力部署不集中、火炮和弹药供给不足等。
泗县攻坚失利对山野士气造成了很大影响。
山野、华中敌情判断出现分歧
泗县攻坚失利后,连锁反应接踵而至。陈诚作为参谋总长,指挥三路大军进攻解放区。第一路由李延年指挥,主攻睢宁、宿迁地区;第二路由冯治安指挥,主攻台儿庄、鲁南地区;第三路由整74师、26师41旅增援,向淮阴进攻。
与此同时,桂7军在灵璧、泗县一带牵制陈毅的山野部队。
延安给陈毅的指示是:虽然休整一个月是不现实的,但主力部队应在睢宁以东待命,仿照粟裕的做法,集中主力歼敌。然而,由于敌军队形紧凑,且雨水较多,睢宁和宿迁相继被敌军占领。
陈毅和山野主力只得转移到泗阳以东休整。随后,在敌军主攻方向上,陈毅和粟裕的判断再次出现了分歧。陈毅误判敌军的主要意图,认为敌军会切断苏北与山东的联系,于是将山野主力移向沭阳以南。但实际情况是,敌军主力确实如粟裕所预测,悄然向淮阴推进。
山东、华中两头照应顾此失彼
从陈毅的角度看,将山野主力转移至沭阳南面似乎没有问题,因为这可以兼顾两面防守:既要支援鲁南的山东解放区,又要协助华中解放区保卫两淮。然而,实际上这种策略让陈毅陷入了两难境地。刘邓部队在定陶大捷时,华中解放区的两淮却告急。
延安分别指示陈毅、粟裕,要求山野主力配合华中野战军,合力歼敌南下的六个旅,以解两淮之危。陈毅和宋时轮的计划是在华中九纵抗击东进敌军,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