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历史写实类小说的开创之作。它以“七分写实,三分演义”的手法,把汉末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展现得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设计更是引人入胜。
后来的学者们对《三国演义》进行考证,发现这部作品在历史人物塑造上进行了创意性的改编,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被重新安排,这使得原本较为客观的历史在呈现时显得有些失真,尤其是对于一些人物的评价存在过多的褒贬之嫌。虽然这些细节不必过多赘述,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三国志》和《后汉书》来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罗贯中把汉朝的灭亡归咎于“桓、灵二帝”,这对汉桓帝和汉灵帝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历史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偏颇。
《三国演义》原文写道:“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
《出师表》中也提到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和罗贯中认为,汉朝末年的动乱与朝廷的政治局势恶化,主要责任都应归咎于桓帝和灵帝的昏庸无能。特别是桓帝对于忠直大臣的排斥,以及宦官的上位,导致了汉朝的权力真空,外戚和宦官趁机插手政务,最终加速了汉朝的灭亡。
然而,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它忽略了汉朝混乱的根本原因。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外戚权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实际上是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经过吕雉家族、窦家、王政君家族等多个外戚家族的逐步掌控。汉朝虽然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和汉明帝时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外戚过度干预,但其他皇帝在位时,却一直深受外戚斗争的困扰,外戚的过度膨胀无疑是汉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汉朝外戚乱政的真正根源,出现在汉和帝时期,尤其是汉章帝继位之后的“收养”制度。
从光武帝刘秀开始,东汉的多位皇后都没有生育子嗣。汉明帝刘炟的皇后马氏因为身体虚弱,无法生育,因此汉章帝便将梁贵妃的儿子过继给了马氏。之后,汉章帝迎娶窦氏为皇后,但窦皇后同样未能生育。在窦氏的不断催促下,汉章帝最终将汉和帝过继给她抚养。这样一来,东汉的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汉和帝即位后,先迎娶阴丽华的孙女为皇后,但阴皇后很快失宠。随后,邓皇后成为了新的宠妃,然而她也未能为汉和帝生育继承人。最终,邓皇后通过过继养子的方式,确定了刘隆成为汉殇帝。然而,汉殇帝年幼,且未能长寿,最终由年仅13岁的刘祜继位,成为汉安帝。
在汉安帝即位后,朝廷内外势力的斗争愈发激烈。外戚邓家尤其显得权力过大,邓太后虽然在初期有所贡献,但她的权力逐渐膨胀,造成了更多问题。
邓太后和她的兄弟们一度在朝中掌控了很大的权力。她曾多次采取措施减轻灾民的负担,这为东汉政局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她的弟弟邓悝则因横行霸道而成为百姓的公敌。邓太后对邓悝的行为非常愤怒,直言责备他的所作所为。
另外,邓家中也有一位名叫邓康的人,他虽然表面上是“清流”,但也预见到邓家过于显赫,可能会引来灾祸。邓康试图劝告妹妹邓绥辞去权力,但被邓绥怒斥,甚至决定将邓康从家族中除名。这一切表明,邓绥作为女性掌权者,其权力欲望极其强烈。
在这一时期,另一位历史人物蔡伦也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蔡伦原为宦官,然而他因迎合邓皇后的需求,改良了造纸术。蔡伦的造纸术改进并非完全为了文明的进步,而是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并借此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他还通过害死宋贵人这一事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随着邓太后的去世,汉安帝终于开始掌握朝政,但他并没有立刻改变由邓家掌控的局面。随着汉安帝逐步集中权力,宦官逐渐成为朝廷的重要力量。此时,宦官和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加明显,而宦官的势力也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