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
实际上,像诸葛亮和刘伯温这些历史人物,都是非常专注于政治和治国的,他们一生中从未做过什么神秘的事情,也没有涉及任何超自然的活动。但有些后人总是喜欢无聊地编造故事,将这些历史人物神化,给他们加上许多无法证实的神奇能力。于是,大家开始说诸葛亮能呼风唤雨,刘伯温能撒豆成兵,甚至能预知未来几百年的事情,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妖人”和“怪胎”。
甚至有些人为了让这些人物更神秘,编造了所谓的《马前课》和《烧饼歌》这样的“预言书”,并宣称其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其实,这些都纯粹是胡说八道。
那么,为什么有人要将诸葛亮的所谓“著作”命名为《马前课》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诸葛亮每次出征打仗之前,都会先在上马前焚香占卜一卦,判断吉凶。根据这个习惯,才有人将这本书起名为《马前课》。
那为什么刘伯温的所谓“杰作”叫做《烧饼歌》呢?
这个故事的来源简直让人忍俊不禁。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早上上班太急,担心迟到,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于是,他赶到金銮殿时,发现文武百官一个都没到。为了不空腹,他从衣兜里拿出一个烧饼,边吃边等。正在他吃着烧饼时,刘伯温赶到,看到这一幕,便悠闲地唱出了《烧饼歌》。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关于诸葛亮是如何做出“武则天称帝”的预言的呢?
有些“野史专家”声称,在《马前课》中有一课内容是“十八男儿,起于太原。动则得解,日月丽天”。他们解释道,“十八男儿”代表的是“李”字,指的是李渊,而李渊正是从太原起兵的。至于“动则得解,日月丽天”中的“日”和“月”,加上“天”字,居然被解释为武则天的名字——武曌。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在预言“武则天称帝”的事情。
然而,《马前课》中的第八课也有类似的“日月丽天”词语,但有些人又解释说,“日”和“月”代表了明朝的“明”字。
总之,解释权掌握在那些编造《马前课》的人的手里,信不信随你。但无论如何,《马前课》和《烧饼歌》都与历史事实毫无关联,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的一则记载,确实让人觉得很奇怪。
那就是在唐太宗的贞观年间,社会上流传着“武氏当主天下”的谶语。这个谶语让唐太宗感到极为不安,甚至疑神疑鬼,最后冤杀了开国名将李君羡,那个小名为“五娘子”的猛将。
这件事让我曾经困惑不解,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武氏当主天下”的谶语,实际上是在武则天篡位后,由她自己编造出来的,为的是为她的篡位行为制造舆论氛围。
然而,后来的史学家如刘昫、欧阳修和司马光等人并没有辨别清楚真伪,反而被武则天骗了,将这个谶语错乱地与李君羡的冤屈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历史上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