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中涌现出一些不良风气,最让老百姓痛恨的就是“一切向钱看”。更糟糕的是,这股风气甚至渗透到了军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种乱象引起了许多老一辈军人的担忧。例如,曾被誉为“红色谍王”的郭汝瑰,就曾亲自向杨尚昆直言不讳:“国民党军队腐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将军队当成发财的门路。我们的人民军队绝不能效仿国民党,军队决不能从事商业活动!”
郭汝瑰深恶痛绝这种现象,原因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
郭汝瑰生于1907年,四川铜梁县(现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1926年,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在此期间秘密加入了共产党。此后,郭汝瑰还先后进入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中国陆军大学深造,成为了一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深得陈诚的赏识,成为陈诚手下的“土木系13太保”之一。
按理说,郭汝瑰应当被提升到国民党高层的参谋位置。然而,国民党有一个特殊的任用原则,即担任高级军职的人员必须具备基层带兵经验,否则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于是,郭汝瑰被派往暂编第5师担任师长。
正是这段经历,让郭汝瑰充分认识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黑暗,也让他对军队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深恶痛绝。
暂编第5师是由一些土匪武装改编而成的杂牌军。郭汝瑰接手时,必须进行交接工作,结果让他大为震惊。部队的人数不对,连枪炮、弹药、粮食、财务、被服、装备等任何需要对账的项目,几乎都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比如,明明上报的人数是7000多人,然而当郭汝瑰清点时,实际只有3000多人,少了近一半!这些“空缺”就是各级军官吃空饷的资本。
除了吃空饷外,各级军官还从事倒卖武器、弹药、粮食等一切能卖的物资。他们卖了物资之后,再向上级申请补充,补充的物资继续倒卖。
郭汝瑰接任后,第5师的军官们也不断试图拉拢他一起参与这一行为。在交接期间,他们就倒卖了几十万斤军粮,仅仅这一项就赚了几万大洋。而为了讨好新上任的师长,这些军官把大部分赚的钱送给了郭汝瑰,郭汝瑰想拒绝都很难。
这一事件让郭汝瑰感到非常震惊,他后来感慨道:“国民党军队就是一个污水池,在这样的环境中谁都不可能保持清白!”
更糟糕的是,这些军官还把手伸向了下面的士兵,随意克扣军饷,粮食也以次充好。士兵们一旦生病或者受伤,军官们也不为他们提供治疗,甚至是有些士兵死了,军官反而能捞到更多的空饷。
第5师只是一个资源匮乏的杂牌军,而那些掌控更多资源的中央军队,腐败的程度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郭汝瑰虽然心有正义,强烈反感这些腐败现象,但由于自己无能为力,他只能尽量为底层士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郭汝瑰没有把那些倒卖粮食所得的几万块钱揣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拿出来开办了几家慈善工厂,帮助那些伤残的官兵找到谋生的途径。
尽管这些行为无法根治问题,但却温暖了许多官兵的心。在郭汝瑰担任师长期间,第5师从一支毫无战斗力的杂牌军,发展成为了一支令蒋介石都刮目相看的英勇部队。
凭借着这一成绩,郭汝瑰受到蒋介石的青睐,开始了迅速的升迁之路。几年后,他就成为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掌握着最机密的作战情报,甚至能亲自参与制定作战计划。
然而,郭汝瑰早已对国民党失去了任何信任。他开始与董必武秘密联系,将一批又一批的绝密情报传递给我军。甚至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郭汝瑰故意设计了一些让国民党军队陷入绝境的作战计划。
正如一些国民党顽固分子所说:“郭汝瑰策划了种种战局,而共产党在千里之外胜利,党国都被郭汝瑰给卖了!”
1949年12月11日,郭汝瑰在四川宜宾宣布起义,最终为蒋介石“稳固大西南”的计划划上了句号。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一些军队开始响应号召,涉足商业活动。这一现象引起了郭汝瑰的关注,他再次向杨尚昆直言:军队绝不能经商,不能忘记国民党的教训。
郭汝瑰的建议引起了杨尚昆等领导人的重视,随后,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坚决禁止军队从事商业活动,确保军队恢复了其应有的职责和使命。